來稿|以實現民族復興為總領,推動僑務工作取得新突破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華人、華裔和華僑都是有着中華民族血統的人,但是他們在國籍、出生地和法律約束等方面存在不同。華僑是具有中國國籍但是身居海外的中國人,華裔是取得他國國籍的華人後裔,而華人則不但包括了所有具有中國國籍的人,還包括了華僑和華裔在內,凡是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都可以統稱之為「華人」。本文提及的「海外華人」指那些有着強中華民族血統且長期或常態化身居海外的人,既包括大陸和港澳台去往某國的前兩代移民,也包括中國使領館、企業、組織的駐外工作人員,以及留學生。

來稿作者:白中石、梅姜

我僑務工作有提升空間

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海外群體,各個國家社會對本國海外群體的集體情緒不一樣。在一些人印象中以團結著稱的日本,當前其社會對海外日本人整體上就比較冷漠,當然日本政府還是在意的,但民間大眾就不那麼在意,且在世界範圍來看,在這方面和日本相似的國家佔多數。但像以色列、越南、印度等少部分國家,其社會對本國海外群體的關注度就比較高。越南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學成歸國」,因此越南社會更關注身在相較越南更發達的國家的海外群體;以色列和印度的關注點則更多集中在「裏應外合」,因此會更關注身在與本國利益關係密切的國家的海外群體。「巧合」的是,不管是以色列、印度、越南還是其他比較關注海外群體的國家,如果站在美國的角度去看,與這類國家的關係,都屬於需要去「特別經營」的關係。

中國社會對海外華人群體的關注是全方位的。特別是大眾層面,不管嘴上是否說出來,「學成歸國」與「裏應外合」,都是內心評價某位海外華人的重要標尺。這反映出一個現實,中國社會對海外華人的期望值非常高,它背後其實會有問題:從內向外看,國內社會會出現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不滿情緒,例如不少現居美國大唱「中國衰退」「中國崩潰」的「美籍華人學者」,他們的言論在國內社交媒體上激起民憤,儼然成為新時代的「漢奸」「通敵者」;從外向內看,部分海外華人會出現被「道德綁架」的逆反情緒,他們中的一部分自詡「高級華人」,經常在社交媒體曬優越感,字裏行間透露出「國外的空氣都是甜的香的」「國內沒有發展前途」,已然成了「潤學」鼓吹手;從上往下看,中國還未統一,「台獨」勢力禍亂台灣,成規模的向外輸出反中輿論與人口,與境外意圖遏制中國的勢力相融合,會進一步擾亂中國社會與普通海外華人的情緒,例如一些台灣地區移民海外的所謂「學者」常常在西方媒體接受採訪,煞有介事地分析局勢、誤導輿論。

以上三個方面同時作用、相互作用就會產生一個局面:海外華人中既有大批中國的「死忠」(指堅定忠於中國的人),又有很多中國的「黑粉」(指為了反對和詆譭才關注中國的「粉絲」)。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中的形象,是那些擁有大規模海外群體的國家中最「複雜」的。「複雜」在處理之前就是一種「亂」,這與基層一線實際體會到的感覺是一致的,一方面在官方媒體看到許多海外華人心繫祖國的報道,同時又在網絡社交平台和自媒體上看到許多讓人氣憤的「二鬼子」。解決這個問題難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總不能讓全國人大發布一個《關於調整國民對海外華人心態的決議》,祖國統一也須按照形勢任務逐步落實。把握結果導向,從國內社會面與海外華人之間總的相互態度來看,確有問題需要解決。

以實現民族復興為總領去解決問題

中央推動僑務工作實現新突破的方式,一定是大格局和宏觀的,關注點宜聚焦定位問題和指明方向,具體措施則要由具體部門去落實。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相關部門要避免「浪費」並真正用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極寶貴的集體目標所帶來的極寶貴的優質資源。浪費在哪?民族復興不等同於強國,如果二者相同,我們大可把集體目標設定為強國,不必提民族復興。如果讓社會大眾囫圇吞棗般的把民族復興理解為強國,就是對資源的浪費。推動中國的僑務工作更上一層樓的關鍵是:在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包含但不等於強國的基礎上,以實現民族復興而非以實現強國為目標,開展僑務工作。這可以在當前條件下幫助我們在根子上解決問題。

國家從事有關僑務工作的的專業部門,肯定不是僅以「強國」為總領開展工作的,大家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但若社會面把握不準,專業部門作為既產生於社會、又要對社會負責的集體,開展工作也會被縛住手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易行難。假如在具體操作層面,更多以強國為總領開展僑務工作,國內社會對海外華人的評價標準,會更聚焦於「海外華人能為強國做什麼」,總的認識會構建為「要求海外華人多為中國做貢獻」。這種想法雖沒有錯、但不完整。

若有關專業部門強化以實現民族復興為總領開展僑務工作,政策措施與社會認識即可真的逐步過渡為兩條腿走路:一是希望海外華人在異國他鄉過的好,這不是迂腐,而有關於開展工作的大道義,師出有名有利於我們的工作做長遠、有後勁;二是希望他們發揮支持老家的作用,這也不是功利,而有關於開展工作的現實需要,源頭活水有利於我們的工作出成績、解難題。這可把我們的僑務工作,從有限的「讓海外華人愛國」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升級為「讓中國更有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環。例如,我們希望那些幹得不錯,在所在國有權、有錢、有知識的海外華人站出來,積極引領所在國與中國發展關係,或回國投資,或回國興業。

鄧小平同志曾把加強同華裔專家的交流溝通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來抓,提出「接受華裔學者回國是我們發展科學技術的一項具體措施」。如今,隨着中國崛起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們的勢頭、市場、空間就在這裏,我們把自己的事做好,勢頭就不會弱,市場就不會空,空間就不會小,就算海外華人不來,其他人也會搶着來,此時我們對海外華人的照顧,才會令其倍加珍惜,國內社會對海外華人的態度也會更從容,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受益的還是中國。從大的邏輯上說,台灣人和海外華人都是中華民族,或中華民族強血統的人,只要不越底線,民族復興的工作範圍本來就包括他們,中央的工作框架原本就已搭好,要進一步細化落實。

邁出推動工作實現新突破的第一步

出主意、想辦法,要抓具體的小切口。基於以上論述,和一些傳統看法不同,筆者關於提升中國僑務工作的建議,並不是收購或開設海外社交媒體、便利人員往來、便利來華投資、強化溝通交流、設置會議論壇等等。這些工作雖很具體,也應去做,宜堅持去做,但這麼多人千篇一律的說了這麼多年,我們還需圍繞新時代的新要求,實現新形勢下僑務工作的新突破。現在和過去的不同在於,我們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集體目標。民族復興的提出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氣、無比厚重的歷史積澱與對民族的忠誠與熱愛,含有巨大能量。推動工作實現新突破的第一步,宜是讓中國的社會層面更好的理解民族復興,而具體措施,就是用有煙火氣的敘事把民族復興講清楚,筆者在此拋磚引玉,民族復興就是「世界不太平,競爭很激烈;中華民族團結起來,就能過好日子」。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好的把握民族復興與強國的關係,更好的理解民族復興,不僅有助於提升中國的僑務工作,對台灣問題的解決,對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有重大積極意義。現在面臨的諸多問題,總的來看,解決的第一步和最後一步,都宜圍繞民族復興進行設計,中間的步驟,則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推動中國僑務工作取得新突破,推動許多其他的工作取得新突破,都需要我們先把第一步邁出去——讓社會大眾更為準確、立體的理解、看待民族復興。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理學碩士、內地機械工程師;另一作者筆名梅姜,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在內地從事國際新聞。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