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自動駕駛技術會搶走「銀髮司機」飯碗嗎?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隨著香港與海內外全面通關邁向復常,香港終於迎來了久違的旅客,不少旅客都盛讚香港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疫情肆虐後,社會依然充滿活力,其獨特的風土人情仍具吸引力,不過一些遊客不約而同的指出,在香港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的士司機多數是長者,而且的士車齡亦較大。

來稿作者:李湃豐

香港的士一直以來都是市民和旅客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根據政府數字,2020年有20萬人持有的士正式駕駛執照,當中約55.2%年過60歲,其中60至69歲有87,412人;70至79歲有23,207人;80歲或以上約有1,444人,較最年輕的組群,即29歲或以下的群組更多。

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司機容易出現視覺疲勞或頭暈,身體反應亦會較慢,長時間逗留在狹小車廂內,對高齡的士司機的確是項大挑戰,因而較易發生交通事故。官方數據亦顯示高齡的士司機的交通意外較多,2021年,本港共有4,081宗的士交通意外,逾八成意外涉及50歲或以上的司機,當中以60至69歲的司機佔最多。

輔助技術確保高齡司機安全

香港車多路窄,道路環境非常複雜,我們經常能見到一些高齡的士司機引發的嚴重交通意外,因為有人認為,應該「一刀切」,不允許高齡司機開車。但無論是從情理還是從法理來看,沒有任何人能夠剝奪他們自由選擇出行方式的權利,特別是香港人口如今面臨全面老齡化,如果不允許高齡人士學車、開車,那麼對於整個社會的運行和經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除了從政策方面來確保高齡司機的身體符合駕駛要求,從而降低安全風險外,更先進的汽車安全和駕駛輔助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將進一步確保高齡司機的駕車安全。

隨著5G和ChatGPT的問世,智能汽車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大模型與大數據正重塑自動駕駛演算法, L3和L4級別的自動駕駛正加速普及。目前世界各地都在推進智能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內地多個城市也積極出台政策,支持智能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和測試,經過多年研發和測試,目前無人駕駛已在內地多個城市落地。高德、百度、阿里等企業也紛紛探索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

市民可以很方便的在自動駕駛示範區內,通過打車軟件叫車,全程與正常坐車流程無異。因此不論是從方便市民、保障安全,以至是應對人口老化和勞動力不足等方面,香港都應盡快引入智能無人駕駛車輛,尤其是共用自動駕駛的車輛,例如無人的士、無人公交等。

對於高齡司機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安全系數更高、智能化程度更全面的自動駕駛技術,不僅能夠在遇到行人時主動規避,還能夠實現自動巡航、選擇路線、檔位切換以及自動停車等全方位功能。

「用科技做大個餅」

自動駕駛技術的出現,或可為解決香港的士行業老齡化問題帶來雙贏方案,其目的不是要和高齡司機「搶飯碗」,而是「想用科技做大個餅」,令更多人受惠。首先自動駕駛技術可以顯著降低駕駛門檻,對於年齡和反應程度要求更低,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完成大部分駕駛任務,司機只需在必要時介入,不僅改善了的士行業的工作環境,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和老年人入行,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此外,由於自動駕駛不需要額外的休息時間,的士的調度可以更為靈活,車行也可以將營運效率最大化,改善的士在高峰期和淩晨服務不足的情況。

儘管自動駕駛技術對香港的士行業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在實際推廣應用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目前在內地,將一台傳統汽車改裝成無人駕駛的成本需要約25至50萬元人民幣,同時香港在法例和規管要求上仍未完全放開,智慧公路的建設進程亦較為緩慢,公眾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存在擔憂。

筆者認為,港府如果想更好地普及自動駕駛技術,一是在法律法規上,運輸及物流局要與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對接,共同制定互相認可的標準,為日後「港車北上」、「粵車南下」做好充足準備;二是政府要在「智能交通基金」投入更多資源,提供誘因給車企和車行,讓他們改裝部分車輛試行自動駕駛;三是通過政策鼓勵的士司機,特別是高齡司機,駕駛裝有特定安全裝置的自動駕駛車輛,以混合人手的駕駛車輛進行測試,並讓市民以超低價試乘,提高市民大眾對自動駕駛的接受程度和信心。

此外,機管局最快明年將應用無人駕駛系統,接載乘客來往機場、航天城及港珠澳大橋口岸,2028年可延伸至東涌市中心。筆者認為,政府可以同期在該區實驗無人自動駕駛的士,探索無人公交和的士混合運營的商業模式,並且在未來規劃的新發展區,例如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也要全面規劃建設智慧交通和各項自動駕駛服務的先導應用。

作者李湃豐是立法會A4聯盟研究部主管及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委員會委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