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精神病的負面標籤 我們與《一念無明》主角之間的距離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命案導致兩名年輕人喪命後數日,又發生三名幼童疑被親母焗死慘劇,全城彌漫一片哀傷。前者涉及有精神病需定期覆診的男子,他提堂後還柙小欖精神病中心,後者涉案母親起初有報道指她被捕時語無倫次,亦傳有精神病紀錄,後來警方澄清傳言不正確。特首李家超事後指鑽石山案件屬個別個案,第一時間強調警方會繼續努力維持治安,但對於一直嚴重缺乏資源的精神病健康服務及相關教育工作,卻僅輕輕帶過,暫亦未見政府肯積極從根本解決問題,令人失望。

來稿作者:簡永哲

鑽石山命案的死者在商場無辜遇害,令人十分惋惜,但這顯然不是單純的治安問題。精神病患者如果「隨機」殺人,即使加多警員巡邏似乎也作用不大。事實上,所謂「隨機」,是否有一些背後原因觸發?疑兇是否有接受適當治療、家人或照顧者有否獲得足夠支援?這些都是應該認真審視的問題。香港的精神病患者在社會面對怎樣的情況,或者從一些寫實電影及其上映後坊間的反應,可看到當中一些變化。

社會曾關注精神病支援問題

80年代的經典港產片《癲佬正傳》,秦沛飾演的角色阿全是康復的精神病患者,但前妻不肯讓他探望兒子,令其復發,並在家活吞生雞,後來記者報道事件而令鄰居得悉並聚集抗議,終釀成他衝入兒子就讀的幼稚園斬人的悲劇。相關情節是參考1982年元州邨安安幼稚園血案,當時電影被認為醜化兼放大了精神病患者對社會的危險性,對復康工作帶來負面影響,電影推出時更遭到社聯投訴,幾經爭議才得以上映。

數十年過後,港人對精神病患的認知好像了解多一點,明白抑鬱症等情緒相關疾病是都市人常見的,少了人開口埋口說精神病者是癲佬、黐線佬,但似乎社會上對精神病患者的接納程度,仍沒有太大進步。6年前上映的港產片《一念無明》,奪得多個獎項,引起不少關注,開始多人留意到原來香港的精神病患者支援很少,精神科醫生只有很少時間去診症,戲中的醫生診症時只簡單問幾句,「最近有沒有想自殺?」、「有就開多啲藥」,然後說:「走得㗎啦!」當時有精神病康復者直言情節很反映到實況。

時至今日,相關的診症時間有改善嗎?有精神科專科醫生在鑽石山命案後指出,情況依舊,在人手極度不足下,公立醫院專科門診醫生往往只有1至2分鐘見覆診病人,非緊急新症更要等逾 18個月始能見醫生,病情在輪候期間隨時惡化,有可能走漏「危險」個案。有政黨近日成立「輔導專業義工隊」,稱希望做好社區聯繫,並轉介需協助的個案,並特別會多做有關少數族裔的工作。這些支援工作當然可以做,但要解決最根本問題,必須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去改善精神病患醫療服務及相關支援工作,這是政府才可以做到的事。

精神病患者受歧視 政府可有協助?

另外,精神病患者一直受到不少歧視,這也是一個極需政府出手改善的問題。2019年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帶出如何接納精神病患者議題,戲中也有講述照顧者的痛苦,很寫實亦值得借鏡。在香港,部分精神病患的照顧者如《一念無明》主角阿東般,為了患病的家人,犧牲自己的人生,政府對這群極需幫助的弱勢人士,提供過甚至協助?

其實要令精神病患者不受歧視,最有效的是加強教育。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網頁有一篇由精神科醫生崔永豪撰寫的文章,他強調精神病與其他疾病一樣,是人體的器官機能和結構因某些原因而產生異常變化,並引起各種症狀及能力喪失,心臟病牽涉的器官是心臟,精神病所牽涉的器官是腦部。

崔醫生指出,在精神病中,大腦某部分受損,產生了各種病徵,包括認知功能、思想、情緒、感官、行為、生理功能(如睡眠、食慾)的異常,並影響一個人在生活上各方面的表現,「和其他器官的疾病一樣,絕大部分的精神病都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而康復」。

如果公眾明白精神病十分普遍,而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患上精神病,相信歧視必然會減少。英國早年一個大型調查發現,在職人口之中每六個人便有一個人患有精神病,即是患上精神病就如患上哮喘病一樣普遍。崔醫生曾在看完《一念無明》後發表文章,文中指出「當我們明白精神病並非是絕症以及其普遍性,我們便更能幫助自己及其他人克服精神病患」。事實上,社會對精神病的歧視和誤解,只會令患者更不願意求診及接受治療,相信這種情況大家都不想見到。

當下政府最應該做的,就是痛定思痛、吸取教訓,全面檢討精神病醫療服務,大幅增加醫護人手,增撥資源搞好相關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提供充足支援予一眾照顧者。長遠應該由官方做一個大型精神健康普查,了解整個香港社會在近年疫情及負面氛圍充斥的環境下,市民的心理有何變化,以免越來越多市民成為《一念無明》的主角阿東,而惡果最終也要由整個社會埋單。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