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職業教育與博雅教育的融合:淺析香港發展的挑戰和建議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我們在5月10日《香港01》的文章中提到,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職業教育和博雅教育融合實為大勢所趨,並已在大陸、台灣和美國等地的職業院校有一定的發展。然而在香港的發展還未如理想。承上文,在對比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以及在對本地職業院校教師進行訪談的基礎上,筆者在本文將會淺析 融合兩者在香港的挑戰,以提供進一步的建議。

來稿作者:陶江、柯紀宏、陳元通

STEM教育近年在香港成為潮流,在政府的推廣下,中小學甚至高等教育學院相繼於課程中加入STEM元素(包括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坊間也有不少相關的教材甚至補習班 。除了政府和學校的影響,家長之所以如此熱衷於STEM教育有兩個潛在主因。首先,STEM相關職業在世界各地都有需求,例如數據分析師、軟件程式員、資訊科技人員、環境工程師、物料科學家、及生物科學家等。

其次,連貫的中小學STEM教育更能夠幫助家長以及孩子定立相對清晰的科目以及學校選擇。加上香港高等院校(包括職業教育院校)大部份都設有相關的課程和學位:工程學、數學、物理、生命科學、電腦科學等。具有鮮明特徵和職業導向性強的STEM除了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追捧外,根據Pay Scale的數據報告顯示,比起其他畢業生,STEM 相關學科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高薪的工作。因此如果要在職業院校中全面發展博雅教育,在有限的資源下,無疑難以與當前香港所重視的STEM教育競爭。

課程改革流程複雜 職業教育院校的盈利傾向

根據目前職業院校課程的開設辦法,課程內容需要經過嚴格的評審流程才 有可能獲通過。課程的大綱及教案需要按照教育局的課程分類而制訂。改革課程的難度在於對課程提出修改的人士需要提供充分的理由和相應的新方案,再由教育局對修改意見進行評估和審核。因此新方案需要歷經反復的評估和修改,時間漫長亦不一定成功,並且參與提出修改的人員多沒額外的薪酬或獎勵。因此即便有人發現融合博雅教育的可行性,甚至原本課程的一些不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不會主動動議。除非政府強制或出資鼓勵推行,否則職業院校不會主動亦沒有動力推行博雅教育相關課程。

香港職業院校增設博雅教育相關課程的另一大難處為機構的盈利性質。以職業訓練局(VTC)為例,作為規模最大的私立院校,機構本身需要迎合市場發展,突出「職業技能」這一招牌,確保每位學生在最短時間之內取得職業相關的實用技能。 以就業為目標的職業院校在制定課程之初主力關注填補勞動市場的人才缺口,自然沒有考慮博雅教育的發展。目前香港職業院校主要聘請各行業具備相關專業資歷的行業專家授課,且多為兼職教師。這也直接造成了專業課程比例較多,而其他課程(包括博雅教育)較少的現狀。基於上述三大因素,香港職業院校的博雅教育融合相對滯後。以下筆者將根據美國,大陸和台灣的經驗作出一點初步建議,希望令香港職業院校未來的學生能更多地接觸到博雅教育並從中得益。

構建跨學科多元化的課程內容

根據美國哲學家與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職業教育和博雅教育並不對立,反而應該相輔相成。例如在醫學教學領域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專業知識,在教學設計中也應融入博雅情感元素,通過定期安排學生去醫療機構見習的社會實踐,作為課程人才培養方案內容之一,以此培養醫護學生與患者的「共情同理」以及自身的職業道德。在香港備受重視的商科教育亦可得益於加入博雅教育元素。這可使學生加強跨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當今社會需要的不再是通曉單一學科的商業專家,而是長期在跨學科環境培養能夠把不同資訊和知識融會貫通的人才。另外亦能加強學生的自主性,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通過創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有更多創意空間,在掌握專業技能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探索和創新,令畢業生們更迎合現今創意主導的商業和經濟活動。

有鑒於香港職業院校的教師多為兼職,教師之間聯繫相對較少,管理較為分散,故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定期的教師交流會議,鼓勵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師互相交流,從而激勵多元化課程內容的開展。學校亦應調配少許資金不同學科的教學人員開發相應的通識選修課程,充實跨學科課程的資源。雖然香港職業院校的課程大多為期兩年,按照「學科大類招生」,學生在第一個學期時 同時學習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一些博雅教育課程,其後根據學生的興趣或擅長領域分流至對應的專業亦無不可。

發展「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課程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發展了具有特色的博雅教育結構。博雅教育方面除了必修課程包括語言數學、資訊技術、心理輔導以及體育訓練,同時亦包括了選修的體驗式課程、學生俱樂部、以及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值得借鑒的是,內地職業院校相對關注舉行專業技能與博雅精神相結合的學生競賽。例如「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大賽和「公共管理+服務養老」技能大賽等,實現教學內容與博雅實踐的無縫銜接,突出了「一專多能」的博雅特色。

全面改革課程並大量加入博雅元素,也許在現階段難以實踐,因此我們建議香港不同的職業教育學院更多的舉辦校內外各項學科實踐競賽或活動,並且最大限度給予學生參與的空間。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學校也應開設更多不同種類的證書和文憑課程以鼓勵終身學習。讓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發現能力有所不足時,可返回母校報讀相應的課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

政府政策的推動和支持

正如上述所言沒有政府的投入,要融合專業教育和博雅教育舉步維艱。為支持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臺灣高等院校的課程大多具有職業導向的特徵。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的院校都強調博雅教育,不拘泥於不同的專業領域,着眼培養綜合型人才,有利於學生們走入社會。在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中, 博雅教育可佔30至40學分,高達總課程的四分之一。在臺灣中原大學、輔仁大學和東海大學等強調博雅教育的學院比例甚至更高。當然這少不了臺灣教育部門制定的政策法規,為博雅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借鑒台灣的經驗,香港教育局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博雅教育學院或者附屬於院校的博雅教育部門,提供教師培訓課程、舉辦博雅社會服務活動,以便輔助博雅教育元素和專業技能課程的融合。 同時需要簡化課程內容改革流程並鼓勵加入博雅元素,使得職業院校的課程內容與時俱進,訓練出時代所需的通才。

如前文所言,在現今變化莫測的環境,香港職業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除了發展學生的專業知識,亦要關注職業先修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批判性思維和良好的溝通交際能力。在這兩篇文章中,我們總結了不同地區的經驗並淺析了香港的情況。香港在融合職業教育和博雅教育中相對落後。要在教育資源互相競爭的香港實現「博雅為體,專識為用」的目標絕非易事,需要更加周詳的研究和部署。因此我們促請政府成立「博雅課程評估委員會」,委任相關的專家對職業院校融合博雅元素進行綜合評估,並給出最可行的方案。

作者陶江和柯紀宏是嶺南大學碩士生,陳元通是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