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優化地區治理方案 鞏固「一國兩制」的「最後一公里」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千呼萬喚,完善地區治理方案終於出台。一如外界預料,新方案大幅調低直選議席的比率,但恢復了委任制度,也新增「三會」間接選舉,使區議員的來源更多元化。有聲音批評新方案降低直選比例不利代表民意,但筆者認為優化後的地區治理方案,最亮眼的優點在於可望大幅提升地區行政效率,這比形式上的「投票民主」更有利推動民生改善工程。

來稿作者:楊莉珊

從制度優勢來說,新制度可以強化區議會與特區行政的聯繫性,避免民粹情緒影響地區行政的理性運作,主動吸納各方專才進入地區行政體制,有助鞏固「一國兩制」在香港管治體系當中的「最後一公里」。

行政長官李家超本月2日下午在政府總部向傳媒介紹《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強調新方案有三個原則:國家安全必須放在首位、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同時充分體現行政主導。這三個原則明確針對2019年後區議會出現的一系列亂象,諸如製造意識形態撕裂,宣講政治口號取代討論民生區務,致令區議會喪失推動地區事務的關鍵功能,甚至成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一個平台。

完善地區治理機制有兩個主要動機,包括彌補了原有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將國家安全放在了首位。另外,改革方案堅持了愛國者治港原則,確保剔除反中亂港分子入閘。改革前的區議會主要依靠選舉產生,透過全民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大部分區議員,這是一種表面民主的模式,看似民意可以充分展現,但2019的經驗卻告訴大家,區議會選舉成為發洩極端社會情緒的政治擂台,並無法理性發揮推動社區發展的基本功能,而這正是區議會的關鍵初衷。

新的地區行政改革建議方案充分聆聽了社會各界的意見,區議會的功能在改革後將重新回歸基本法規定的職能定位,落實行政主導,可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一方面保留了區議會名稱和議席數目,並體現了社區的多元化及均衡參與。新方案重申區議會職能及明確諮詢定位,既恢復區域性諮詢組織的定位和職能,亦增強了地區的行政主導,為香港地區治理上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這樣的改革方案進一步完善了特區政府地區治理架構,有利於政府的民生政策具體落實到社區當中,解決好政策執行“最後一公里”問題。

而在區議員產生辦法上,也引入更多人才挑選的機制,既保留了地區直選的民主方式,又重新啟用特首委任制度,將具有地區治理經驗與智慧的社會菁英吸納到區議會架構當中;此外,更透過成員互選的間接選舉形式,吸納地區服務平台(「三會」)的地區民意。多元途徑拔擢人才,既符合區議會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的性質和定位,也有利於充分發揮基本法賦予的諮詢服務職能,從長遠來說,也有助逐步優化香港的民主進程,符合基本法要求。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