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雄|是「官僚文化」還是「投訴文化」讓香港容不下藝術?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近日,一個小小的葵涌邨垃圾房成為了網民熱話的新聞。話說該垃圾房被發現牆上掛滿數十幅的畫作及多個古董鐘,有如平民版的M+博物館。事件曝光後,不少市民仰慕其盛名而前去「打卡」。事件發酵二日後,房屋署竟下令拆除,這不單打擊了「環保街坊」及「網民」的感情,更引來社會各界的批評房署僵化的官僚作風,不近人情。另一邊廂,亦有網民表示房署可能收到「1823」投訴,不得不「做嘢」。

來稿作者:張美雄

在探討是什麼讓香港容不下藝術之前,先講講筆者最近的體會。最近我在社交平台加入了不少「人棄我取」、「有嘢執」等環保平台,才發現原來不少香港人原來真的很慷慨、很富裕,遺棄很多還有價值的用品。網民每日透過平台分享他們執回來的戰利品,有一箱箱的食品、全新的家品、仍然可以使用的電器,甚至價值連城的古董黑膠唱碟。

有街坊近日經過葵涌邨一間垃圾房時,發現牆上掛滿各類錶上畫框的人像畫及風景畫,還掛上多個時鐘。(fb群組「荃灣 大窩口邨 葵涌邨」圖片)

美化工作地方合情合理 房署理應體諒

因此,當我看到葵涌邨垃圾房的藝術畫廊後也不感驚訝,事實上每日有不少畫作被當垃圾般丟棄,當前線的工友日日如是的看到如此浪費情境時,不忍將其棄置在堆填區而救物,再將其善用美化「工作的地方」,絕對是合情合理的做法。因此,當房署鐵腕掃蕩垃圾房後,社會各界都對此抱不平,因為大家看來這都是無傷大雅的事,這只是前線清潔工在工作空間上作的少少點綴。

有人更形容房署做法有如老闆不容你在工作桌上貼揮春、擺置相片等個人物品。在我而言,我感覺房署的處理手法是更糟糕,因前線清潔工人不是一般打工仔,他們的工作環境是厭惡性的,只要不會影響工作KPI,理應對他們多一點喘息空間及體諒。

溫情牌是公關上策 掃蕩是下策

作為在策略傳播及公關上有稍作鑽研的我,認為房屋署此次做法讓公眾觀感確實很差。換個角度思考,本來房署可以此作生招牌,打溫情牌,借此宣揚房署與前線清潔員工攜手合作的精神,以及畫寫他們是每日為市民默默耕耘的無名英雄,有助加強社會凝聚力。除此以外,環保署也可與房署合作,借此向市民呼籲一下珍惜及減少浪費的公民意識。如做到此上上之策,對政府部門的名聲、清潔工或社會來說可謂多贏局面。

即使做不到此上策,房署也可實行「靜觀其變」的中策,網民熱潮很多時「來得快、去得快」,隔兩天就少了人來打卡、也沒有人會記得。可惜的是,房署用了馬上掃蕩行動的「下策」,使畫作見光死,最終房署也被冠上「不近人情」、「官僚至極」之名。

房署故然在處理事件上不懂人性化,但是否像部分網民描述般十惡不赦,筆者也要為房署說公道說話。據消息指,房署擔心事件曝光後會吸引大批市民前來拍照,可能會影響工友們日常工作。在網路流通及打卡風氣潮流的年代,短期內的確很可能會造成大批市民「蜂擁而上」的情況,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大頓有關的「衛生」「安全」「保安」等問題需要考慮。

葵涌邨垃圾房變身「畫廊」曝光後,清潔工華哥解釋因近日太多人來拍照「打卡」,才說了「善意的謊言」,沒料到引起軒然大波,他強調房屋署從無下「拆畫」令。(歐嘉樂攝)

投訴文化下官僚只能按規矩辦事

雖然筆者認為這方面只要加強及放大告示牌及應對措施便可以杜絕,但房署作為政府部門,其責任是要確保零風險,所以索性用了對其最低成本而最高效益的方法,即掃蕩了所有畫作。要知道,房署不是一個個體,而是數以百計的架床疊屋的架構,公務員需要逐層向上級匯報及負責。中層默許了,是否代表高層同也默許呢?最終追溯落去可能就會去到處長級官員。

另一方面,香港過往也曾被諷刺為「投訴之都」,「投訴」在香港的確很方便,一個電郵、1823就可以做到,海量級的投訴當中自然也少不免一小撮較不合理、沒有換位思考的投訴。在此件事中,如有人引用房署條例匿名舉報投訴,到時誰人負責及解畫呢?畢竟,在官僚架構下,沒有人願意「麻煩」到上司的,所以房署最後決定「按規矩」辦事。

多彈性、少官僚是對藝術最大支持

雖然能理解房署的背後原因,但也不代表可合理化過份官僚的作風,其做法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事實上,這事令我想起之前俄羅斯街頭塗鴉藝術家Vladimir Boldyrev的汀九橋下的可愛貓貓畫作,其畫作生動之處,令不少愛貓、甚至不愛貓之人也甚為欣賞。當畫作出光後,迅速被政府部門用白油覆蓋,很多市民大嘆可惜,是否「官僚文化」下讓香港完全容不下具質素的平民化藝術呢?

雖然如何定義藝術可能會引起無休無止的延伸討論,但筆者認為如無傷大雅、不涉及敏感題材的平民化藝術,政府部門應給予其一定的空間及自由度、宜鬆不宜緊的從容應對,正如當年曾杜財的街頭墨寶一樣,不單成為了香港九龍區的特色,最終更成為了M+博物館中的收藏品。但是,曾杜財未出名之時,豈不是一名寂寂無名的長者?政府部門只有對藝術給予更多的空間,多一點彈性,少一點官僚,才是對藝術真正最大力度的支持,特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風範與地位。

作者張美雄是西貢區議員、民生圓桌召集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