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香港霓虹招牌死亡事件簿
1995年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北京發表「紫砂茶壺」論,形容香港是一個上百年的好茶壺,勸喻大家要珍惜香港的特色,不要把茶壺內的茶垢去。當時有人認為外來的力量會改變香港,可惜的是回歸後二十六年,改變或消滅香港的傳統特色和集體回憶的竟然是特區政府自己,尤其是香港舊區,大型戲院、小販攤檔、大排檔、老店、歷史建築物等,逐一被政府消滅。在街道上昂頭可見的特色招牌,亦是另一個被消滅的對象。
近日屋宇署清拆深水埗梁添刀廠老店招牌,不少市民到場「打卡」(拍照留紀),拍下這個自六十年代已經豎立在長沙灣道的大型招牌。大型招牌,尤其是霓虹招牌在香港歷史悠久,看看歷史照片就知道,香港不同年代有各式各樣的霓虹招牌,招牌內的中文書法是一種社會文化,字體和顏色的運用構成了香港獨有的夜景。然而,近十年間很多大型霓虹招牌陸續被拆卸,去年便有油麻地冠南華招牌及元朗大同老餅家招牌相繼被清拆。
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旅遊業暢旺。霓虹招牌是構成香港夜景的主要元素,全世界旅客都想一睹「東方之珠」的迷人霓虹夜街景,可惜香港這幅迷人夜景,隨着霓虹招牌的消失,變得黯然無光。從中可見政府的管治特色︰只有「管」但不會「治」,以結構安全為理由而「管死」霓虹招牌,沒有構思如何制定配套政策,讓霓虹招牌繼續保留在夜市中。
在霓虹招牌全數消失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香港霓虹招牌的發展史。早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遠東化學製造廠首次成功製造霓虹光管,令霓虹工業開始發展,擴展到中國其他沿海城市,也傳入香港。當時香港大部分的霓虹招牌均在上海製造。
1942年日本侵華期間,香港實施燈火管制,防範日軍夜間空襲,霓虹招牌需要關掉。二戰結束後,由於日佔時期遭損壞的電力設施有待修復,戶外的霓虹招牌仍然停止使用以節省耗電。
1949年,香港總督葛量洪向市政局建議,為霓虹招牌設立發牌制度以增加增加庫房收入,每年收費為:首20平方尺港幣100元,以後每10平方尺港幣100元。但由於業界反對,此建議在1950年被撤回。
1950至1953年間,韓戰爆發,美國軍艦經常停泊香港,帶旺了灣仔駱克道的酒吧,也造就了一片霓虹街景。1952年政府再提出霓虹招牌徵稅方案,建議每年每個招牌徵收港幣100元。1954年,市政事務署署長石智益(Patrick Cardinall Mason Sedgwick)把此建議擱置。
六十年代霓虹招牌開始百花齊放,大型霓虹招牌例如「龍鳳大茶樓」和「瓊華大酒樓」紛紛建成。1960年,美國導演Richard Quine 導演到香港拍攝電影《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 ,將灣仔紅燈區的霓虹夜景觀帶給世界觀眾。
1970年,彌敦道的樂聲牌招牌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霓虹招牌,覆蓋了彌敦道一幢大廈的整幅外牆,該招牌更打入了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1973年發生石油危機,能源短缺下,港府為了省電,建議霓虹招牌持有人縮短招牌亮燈時間。
八十年代經濟發達,娛樂場所生意蓬勃,大量夜總會、酒樓、餐廳、麻雀館的霓虹招牌出現,是香港霓虹燈的黃金年代。看看八十年代的港產片就知道,都捕捉了當時五光十色的霓虹夜景。
千禧年之後,霓虹招牌需求下降,香港的霓虹工業步向式微。2010年屋宇署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可根據《建築物條例》的規定採取清拆行動。在新制度下,「吊燈式」招牌不可伸出外牆超過4.2米,離地不能少於3.5米,舊式巨型招牌必須由擁有人重新聘請工程師進行檢查,確認安全後方獲准保留。而香港大部分招牌均於2010年前豎立,估計當時全港約有12萬個霓虹招牌一夜間變成僭建物,不得不拆卸。2022年屋宇署拆除或修葺的危險招牌約1700個,估計2023年則不少於1800百個招牌需清拆 。
其實屋宇署為招牌修訂的條例,沒有根據和考慮招牌的特色而訂定。反觀勞工處在1995年頒發的《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則》,是根據竹棚的物料和結構特色而制訂,就竹棚的搭建、拆卸及使用安全提出實務的指引,讓竹棚建築技術仍可廣泛地在香港地盤使用,竹棚搭建的傳統工藝可承傳下來。霓虹招牌工藝沒有竹棚工藝幸運,是屋宇署一手策劃把它推向末路。例如規定要用粗角鐵把招牌固定在外牆上,替代原本傳統招牌採用的綱線,其實用綱線本身已經很穩固,在強風的環境下,綱線比角鐵更有彈性,更能卸去風力,更安全。不明白憑什麼理據作出這決定?
另一方面,招牌的製作維修工藝需要培育接班人,職業訓練局和大專設計院系需要負起這責任。內地的中央美術學院便會設立工藝科,培訓新的人力資源。香港教育裏沒有設立,是否因為香港的頂層建築覺得招牌工業已經是日落工業呢?
香港霓虹夜景這項旅遊資源是被當年的政府官僚系統和立法會議員修訂《建築物條例》時集體謀殺。什麼原因令香港建制權貴將自己一個招牌活生生拆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正思考如何增進旅遊資源,有否想過同一時間其他政府部門正努力「開倒車」?東京、首爾或曼谷的市中心都有新舊燈光所構成的城市魅力,相比之下,昔日香港金光燦爛花様年華的城市繁榮景象已一去不返。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