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雄|精簡發展程序之餘 仍需平衡公眾權益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發展局去年向立法會提出精簡土地發展程序,建議修訂《城市規劃條例》等六條法例,目的在於精簡法定程序,造地時間可由六年縮短至四年,以加快土地供應。

面對香港由來已久的土地房屋問題,加上全港估計仍有近10萬的劏房戶,精簡土地發展程序、加快公屋供應讓劏房戶盡快「上樓」,無疑是低收入大眾的「救命稻草」。然而,精簡條例一出後,坊間卻有不同團體表示憂慮,他們擔心會扼殺公眾的參與權,令政府漠視公眾意見。

來稿作者:張美雄

任何條例的修訂總是有長有短,有利有弊。為了更了解多方的意見,早前筆者獲邀出席狄志遠議員舉辦的「修訂城市規劃條例論壇」,同場除了立法會議員外、也有規劃師、環保團體的代表。多位與會者在論壇上表示需認同加快土地供應程序的重要性,但均擔心公眾諮詢由三輪縮減至一輪會限制了市民的參與度。

西貢區區議員張美雄早前出席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舉辦的「修訂城市規劃條例論壇」。(相片由張美雄提供)

西貢區綠化地轉公營房屋先例,看公眾諮詢的重要性

在論壇上,我分享了多次與城規會交手的經驗,表達城規條例上足夠公眾諮詢的重要性。其中一次發生在2017年起,房屋署計劃把西貢將軍澳五幅綠化地帶用地改劃為公營房屋用地,事件一直在區議會上激烈討論,當時不論什麼黨派的區議員均對計劃表示有保留,擔心在交通未完善的情況下再增加區內人口,交通及康文配套應付不暇,另計劃亦涉砍樹或移植樹木超過一萬五千棵,部分更是珍貴樹種。最後,房屋署收回其中一幅綠化地轉作房屋的計劃,而其餘四幅地皮則在2019年直上城規會申請改劃。

還記得當時城規會收到大批公眾人士的意見,包括附近居民、屋苑業委會、區議員、立法會議員、環保團體、甚至商業機構等等。而城規會公聽會當日,各方人仕都有出席表達意見。雖然出席的公眾人士大多心裡有數,明白城規會的組成由官員及委任人士,計劃很大機會都會通過,但大家都盡情發言及建議,有的為道路及配套優化、有的為生態保育。最後,城規會雖然通過了計劃,但城規會委員也有聽到部分公眾人士的聲音,促使房屋署承諾在建屋的同時,增設社福設施、車位、優化及擴闊道路等若干改善措施,紓緩人口增加對現有民居的負擔。由此可以,現行的三輪諮詢機制對於政府部門能深化公眾意見,從而改善計劃中的不足之處,有一定作用。

當公眾諮詢由以往三輪縮減至一輪,甚至有消息指會對出席公聽會人士的發言時間縮減,當中城規會或政府部門官員能否在「有限度」的討論下,便能清晰理解公眾人士的意見呢?坊間不少人對此存疑。事實上,過往公眾意見中不泛專業人士的周詳建議,而這類型的意見,往往能有助政府官員在改劃申請時深思熟慮,進一步深化及完善計劃,以紓緩地區現有持份者的怨氣。相對於一下子大幅縮減公眾諮詢至一輪,筆者更傾向精簡法定程序以外的其他行政工作、或增加城規會的成員及行政人手,以加快現時改劃申請的程序。

將軍澳132區在華人永遠墳場附近,位於將軍澳灣西面,當局計劃填海以容納公共設施。(相片由張美雄提供)

將軍澳132區建「六合一」公共設施,將成修訂《城規條例》後的關注?

近日,發展局公佈137區房屋發展計劃,當中包括鄰近調景嶺的132區削坡填海工程,造地25公頃興建六項公共設施,當中大部分的公共設施具厭惡性,而設施原本都不是位於將軍澳,以應付區域東 (九龍東、西貢、將軍澳等) 的需要。計劃公佈後,引起將軍澳居民的大批質疑聲音。當中有不少居民表示,以上的設施是永久性,一次過將六項設施設在將軍澳132區,局方是否只為「貪方便」?以水泥廠為例,原本位於油塘;而海水垃圾收集站,則位於茶果嶺。

很多居民表示不反對發展,但認為也需要關顧現時居民的居住環境,不應只由一區承擔所有的具厭惡性設施,尤其是已負多年社會責任的將軍澳。當中,坊問有不少方案建議將設施應搬至更遠離民居地方,並以岩洞方式設置,也有不同的選址提議,現發展局將會進行地區諮詢,然後再交由立法會及城規會審批。

將軍澳132區的計劃,會否成為修訂《城規條例》、精簡發展程序後,首個在城規會審批的區內計劃呢?姑勿論如何,筆者敬請屆時發展局、城規會等各方能充分給予將軍澳居民表達的意見,並多加考慮替代方案,以平衡發展及現有居民的環境。

「鴨蛋雖密也有縫,智者千慮也有失」,過往縱使政府部門可能就地區規劃做過詳細研究,但不時也有疏漏的地方。正如將軍澳132區的選址,香港那麼多岩洞,發展局是否已遂一考慮研究?筆者從事地區工作十多年,實在有太多「高手在民間」的見證。不論132區「六合一」公共設施、或者是其他改劃用途的計劃,我希望政府未來不要忽略公眾參與及意見申述,有時民間智慧更勝數以千萬公帑出來的報告,政府部門官員只有貼地的聆聽、接觸、溝通,與市民攜手合作,才能夠把習近平主席「四個希望」講話落到實處、貫徹始終,切實地排解社會各個老大難的民生問題。

作者張美雄是西貢區議員、民生圓桌召集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