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言廣達|教育元素先導 強化遊學互動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自回歸以來,歷屆特區政府對於希望提升香港青年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感,方向始終如一。然而,社情與民情在過去十幾年間高低跌宕,過去要推行國民教育的條件並未備妥。而且幾次產生社會熱議教育改革,使中學的中史課程不斷改動,學生所能掌握的知識相對零碎淺薄。最近立法會有議員提出「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議案,再度引起熱話,當中官員與議員的唯一共識,就是「加強國民教育和對推動中國歴史教育的重視」。

來稿作者:黃進達

在筆者看來,學習國史與國情,必須親身走走看看,才能有最深刻的體悟。比如要學習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如能乘大船於長江之上,幻想漫天火箭、兩岸千帆,結合到當地的湖北省博物館考察,就能理解赤壁之戰的關鍵意義;而近代的新文化運動啟蒙,最好到北京大學實地體驗。倘若交流團的主辦機構能安排香港學生參觀,甚至在北大校園上一課,對學生的意義就更為重大。這些以教育為主的交流考察團,「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

應主動設計特色深度行程

交流團的主辦方應捉緊教育本質,聯絡不同類型交流單位安排深度交流,比如考察國家重點企業、內地先進與網絡公司,或進入航天科技、深海探索等國家領先科研區域,邀請當地的前線工作者與香港參加者交流與實習,或是在個別行程當中安排服務式學習,這些都是難能可貴、再多的金錢都買不到的深度體驗。主辦方和旅行社應有適當的分工,旅行社的角色應該協助團務執行,安排交通、住宿,與及協助項目於當地的實踐。

過去一段時間,無論政府和各方籌辦的交流團追求大量的出團人次,結果是參加者感覺不佳,機構再辦遊學團收生更難,在大環境中亦存在主辦機構甚多的同行競爭。可惜青年學生一年只有一次寒假和一次暑假,對於相對質素差的交流團,選擇自然是越來越審慎。回歸原意,為青年學生舉辦內地交流考察,切忌純粹以數量考量,應該首重行程中的知識輸入與交流質素。

分清主次 遊學團以學為先

而且主辦機構受限於以團體形式籌辦外遊經驗參差,對於要團體出遊,特別是學生團體要留意的事項及風險了解不多,例如團體機票的限制、遊學團風險承擔的範圍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交流團的籌備以致影響成果。

所以交流團的主辦團體必須安排有經驗的職工與旅行社對接,最好在設計標書時已經清楚寫明需求。這樣有助專業的旅行社在設計旅遊產品時,知悉需要為客戶量身而造。比如以遊學性質為主,在安排行程的每個景點時,應有一定的停留時間以安排參觀學習。如為交流活動,駐腳點應停留時間最少有兩個小時或以上,務求達到交流學習目的。優質的遊學機構更可以成為主辦方的左右手,協助聯絡特定的學校、企業、藝術團體、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安排參觀交流。

設立綜合評分標準  為遊學團定質標

多年以來,筆者一直強調這些內地、海外交流計劃,主題與目標必須有重點和目標。近日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聯同青年發展委員會發出文件,推出「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和「國際青年交流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到內地及海外的青年交流項目,意味著中、小學界的遊學、交流團將如雨後春筍。筆者建議政府可以更進一步,在審核由學校和民間機構提交的撥款申請時,要求機構申明是否有安排深度交流和考察,比如考察重點企業、國家領先科研區域等,或者體驗文藝與在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坊等等,務求參加學生玩得開心帶回知識,有真切的體驗。

過往有比較極端的案例,有交流團以價取人忽略安排質素,造成旅行社為鬥報低價,甚至蝕做以致倒閉,機構所安排的交流團爛尾收場,需要白武士救亡。請緊記,青年學生交流服務並非單純旅遊,為達考察遊學效果,項目需要質素先行,不論於酒店、膳食、交通等分項,應該要設立一套指標,方便學校老師籌辦交流團時,兼顧與評估質素與成效,籌辦團體亦可衡工量值,不會過份要求過低報價,最終得不償失。筆者亦希望業界可以組建交流平台,讓學界與業界交流,使學校找到適合的遊學承辦商。

作者黃進達是經民聯旅遊事務委員會主席、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重慶市政協委員及全國青聯委員。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