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 從普遍封城到「躺平式放開」
從2020年1月開始的全國普遍封城,到2022年12月及其後的全面「躺平式放開」,三年來中國民眾經歷了太多。
2020年前數月的封城,與2022年的封城差別很大:當時沒有頻繁的全員核酸檢測,健康碼、行程碼也未普遍推廣,「足不出戶」式的封控也極少採用。換句話說,2020年的封控並不像2022年那樣擾民。而且當年在疫情緩解後,封控措施也隨之「降級」,並未出現反復。
來稿作者:林原
那時我居住於河北一城市。封控最嚴時,所在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每家每兩日僅允許一人外出。當時感覺相當不便,但與2022年4月、5月間上海「足不出戶」或「足不出小區」的封控還是強多了,而生活物資一般都可在附近超市買到。這種每戶每兩日一人外出式的封控,不久形同虛設,人們出入小區不再受限。當時進入超市、小區等,需測體溫,但無需查驗健康碼、行程碼以及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如果2022年中國繼續推行「2020版的封城」,而非「升級版」的封城(包括每日全員核酸檢測等),民眾的反感情緒應會小些。我在2020年未做過核酸檢測,在2021年僅做過一次核酸檢測——暑假結束後學校要求從外地返校教師必須核酸檢測陰性才能進校門。而2022年在國內的七個多月時間,我已記不清做過多少次核酸檢測。離開中國後,當地兩次進入封城狀態,民眾做的核酸檢測就更多了。
2022年11月11日公佈的「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包括加快新冠肺炎治療相關藥物儲備等措施),對疫情防控適當「放寬」。當時就有人以為二十條措施推行後,即便繼續動員大量人力進行封控,動態清零也難以實現——但不能實現清零的大規模動員是不可持續的。至此防疫已進入過渡期。在這一過渡期,民眾對疫情防控的反感更嚴重了。「白紙抗議」正發生於這一時期。這一過渡期後來向全面放開邁進,標誌性事件是12月7日頒佈了「新十條」。
「新十條」(包括進一步優化核酸檢測等)的本意,應該不是走向「躺平式」防疫,但其客觀後果是促成防疫的「躺平化」,而近三年的「動態清零」由此不了了之。按理說,剛走出「動態清零」,疫情演變應出現短暫緩衝期,不致於立即爆發大流行。但實際情況是,「新十條」公佈後,北京等地疫情立即大爆發,並出現醫療資源擠兌。這其實反映了中國防疫近乎徹底失敗。
三年來,從封城到全員核酸檢測、大規模集中隔離,中國民眾經歷了其他國家民眾未曾經歷的「大折騰」,但疫情「大爆發」終未避免。至於主要原因,應是政府從「動態清零」防疫直接過渡到「躺平式放開」。首先,不限制陽性感染者出門,這是錯誤的。政府應該要求陽性感染者自覺居家隔離。其次,政府未頒佈強制口罩令。目前大多數人出門佩戴口罩,但仍有少部分人不戴。再次,政府未嚴格要求民眾在公共場所保持社交距離。另外,在大流行情況下,政府未禁止餐飲場所堂食,也未關閉娛樂場所。政府甚至未提倡居家辦公。
12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關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這其實是官方開始推卸其在疫情防控中的責任,並將「躺平式」防疫經過「修飾」後端上檯面。在12月7日「新十條」出台後,儘管新冠仍實行「乙類甲管」,但有關部門實際上在疫情防控中已無所作為。然而,只要醫療資源正處於擠兌狀態,政府就必須將疫情防控置於首位,必須採取相關措施。
目前的中國,似乎回到了2020年1月——疫情短時間大爆發,而政府並不全面掌握疫情真實狀況。但三年前的政府,力求做到儘快控制疫情;而現在的政府,已經放棄控制疫情。中國的現實就是,每個家庭、每個人自行在疫情中渡過難關(如果不能渡過,也難以得到他人的同情)。這是疫情的「煉獄」。
作者林原(Rongjie Lin)是歷史學博士,旅加時評人,當代中國問題研究者。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