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從改革開放到聯通世界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歷十多年並隨着鄧小平南巡,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一定基礎。接任的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便是在這個基礎上,引領國家開啟了區域國際合作,特別在集體對話機制和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外交新發展階段。
來稿作者:李浩然
在江澤民時代,除了完成促進和鞏固改革開放的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外,還主動開啟了聯通世界的區域國際合作,當中包括三件重要的外交舉措:在1997年成立中國—東盟「10+1」機制、2000年建立中非合作論壇、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這三個區域國際合作,為中國跟東盟國家、非洲國家和中亞地區國家加深關係,打下了基礎;併為日後的深化合作提供了條件。
區域國際合作的意義
中國—東盟「10+1」機制對於中國與東盟國家強化關係起著關鍵作用。在1998年金融風暴時,中國堅持不貶值人民幣,為東南亞國家贏得復甦的機會和時間,給東南亞國家留下良好印象,也締造了雙方深化合作的基礎。而跟東南亞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從地緣政治上來看,也穩住了南海地區的局勢,有效阻擋美國利用這個區域介入亞洲事務,擾亂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區域發展。而這個機制,更是奠定了日後RCEP的合作基礎。
中國和非洲國家有着很長的友好合作歷史,但中非合作論壇卻是首次建立起中國和53個有外交關係,以及非洲聯盟委員會的集體對話機制。截至2022年,非洲人口大約為14億。除了非常重要的地緣政治考量之外,非洲和中國一樣,也代表着未來。隨著中非的深化合作,中國深度參與到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又為非洲的發展注入了更強的動力。近二十年來,中國在非洲的基建投資每年增長速度都超過10%,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14.5% 。
上合組織成立初期,以中國和俄羅斯加上中亞國家為主體。早期的合作以反恐和促進經貿為主。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綜合的國際合作。上合組織的發展順利且迅速,從過去主要着眼於穩定中國西部邊境、中亞地區局勢,到日漸成為聯通中國跟中亞以至中東、南亞地區的平台。上合組織對於中國地緣政治的穩定作用非常大。
在江澤民時代的這三個外交舉措,開啟了我國跟不同重要區域的國際合作模式和機制,也為我國加深跟這三個區域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基礎,在穩定地緣政治局勢和謀求共同發展方面提供了有利條件。而江澤民的繼任者,也能夠沿着這條道路進一步發揚光大。胡錦濤建立了金磚國家合作,習近平更是強化跟拉丁美洲的關係、促成中英黃金時代、建立中國東歐16+1合作機制、中國—阿拉伯峰會、RCEP、中歐投資協議,以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作者李浩然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基本法基金會會長。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