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消委會評估妝前底霜的有效性與危害性之辯

來稿|消委會評估妝前底霜的有效性與危害性之辯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楊美儀

近年來,消費者委員會的作為讓人質疑其為擴大權力的意圖,但實際上,其能力的表現卻令人失望。部分報告內容斷章取義,為了博取眼球而引起社會關注,最終反而暴露了消委會的愚昧。

底霜評估的質疑

於3月17日,消委會檢視並評估市面上的37款妝前底霜,發現其中20款標榜具防曬功能的樣本中,有15款含有可能干擾內分泌的成分——EHMC。我認為消委會錯誤標籤了這種成分,不僅對被公開批評的品牌不公平,還引發了不必要的公眾恐慌。

首先,底霜的歷史相比其他化妝品較短,市場佔有率也相當低。實際上很少人會用底霜,這並非化妝的必要產品。我無法理解消委會為何要評估底霜,反而是美白護膚品更值得關注。該類產品入口歐美受嚴格管制,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其某些成分可能存在健康風險。不少亞洲女性追求白晳肌膚,美白產品也因此成為熱捧的對象,這類產品更應成為消委會關注的焦點。消委會此次選擇評估底霜,我懷疑消委會或許是因為太依賴外國研究報告,找不到相關資料可供借用,因此未能根據本地市場的實際需求及消費者反饋做出正確判斷。

消費者月刊報道中指出須慎防三種防曬成分可能具干擾內分泌特性,包括EHMC(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Homosalate(胡莫柳酯)及Octocrylene(奧克立林)。然而,消委會所參考的多份歐盟研究報告也表示,這些潛在內分泌干擾劑的證據仍然不足以定論。那麼,消委會為何要大做文章呢?

EHMC的安全性及使用考量

在這三個成分中,消委會以最多篇幅提到的EHMC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防曬成分,能有效吸收290-315nm波長的紫外線,主要針對UVB光譜,其安全性已被多國研究機構評估並設定使用標準。任何事物均具雙面性,使用得當才是關鍵。每個國家對於成分的使用均有濃度規範,而消委會在未能了解所檢視的產品成分含量的情況下,便簡單斷言這些產品其成分可能具干擾內分泌,對此消委會的做法極不恰當。

舉例而言,以米飯為例,它是我們的主要食糧,卻也可導致高熱量、高升糖,增加肥胖及糖尿病風險。精緻白米缺乏維他命,嗜吃米飯又缺乏維他命會有患上腳氣病的風險。腳氣病又會影響神經系統和心血管,造成四肢麻痛、下肢腫脹、記憶力受損、心跳加速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那麼是否能因為米飯的潛在問題就斷言吃飯對健康有害呢?消委會的報告方式值得商榷,斷章取義的做法並非一個政府法定機構該有的風格。

成分的選擇與過敏風險

產品的成分選取並非隨意添加,而要經過謹慎考量。成分間需協調共存,發揮各自的特性。

消委會提到的抗氧化成分BHT及幾個香料成分可能引起過敏的情況。然實際上任何產品均可能引起過敏,但並不意味著這些成分必須被標籤為不良。正如有人對海鮮過敏,有些人連飲可樂都會皮膚敏感,但對大部份人來說,食用海鮮和飲用可樂卻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又是否可標籤進食海鮮會導致皮膚敏感呢?

美容世界一日千里,現今香料和防腐成份的選擇非常廣泛且安全,誤將這些成分視為壞東西並不合時宜。

消委會的批評效應

香港的美容產品市場相對小,對於國際大品牌而言,香港市場佔有率極低。過去消委會對這些品牌的公開批評,並未引起太大反應,因為這些品牌已不在意消委會的評價。然而,此次在內地社交平台上關於此事的瘋狂轉發卻對這些品牌在中國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

這則新聞在小紅書上引發了網民的恐慌情緒,部分化學博士相繼出面闡明歐盟SCCS的報告內容,並對消費者委員會在報告解釋上的模糊表述表達批評。只擔心消委會重蹈覆轍,如農夫山泉事件。

合理的信息傳遞

儘管消委會不是政府的重要機構,但其傳遞不實的信息無疑損害了政府的威信及香港的國際化形象。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正確合理的信息傳遞顯得尤為重要,期望消委會在未來能更具專業性與負責任的態度進行評估和報道。

作者楊美儀是美國認證專業美學家、韓國忠清北道榮譽大使/國際諮問官。文章僅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