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討論最低工資 必須實事求是
來稿作者:余晶煒
最低工資「一年一檢」有助基層勞工分享經濟成果。但某報近期刊登題為「最低時薪要克制經濟自由靠競爭」的評論文章,聲言本港最低工資制度「脫離現實」、「有形之手扭曲市場運作」、「只會事與願違」、「(勞資)雙輸」云云。雖有立法會議員從社會公義角度主張制度合理性,卻也褒揚文章「數據詳盡、論點充分,令人信服」。不知議員是否單純出於客套,但筆者必須指出該評論文章立場先行、修飾數據、歪曲事實、論述幼稚,絕非實事求是的客觀討論。筆者期待原文作者澄清其論述。
妄言「自由市場」 分析脫離現實
誠然最低工資的合理性一直在經濟學界存在爭論。一些反對最低工資的理論(筆者至少能列舉五種)也能拿出數據支持。但作者卻選擇了最不堪一擊的論據——預設本地勞動力市場是「自由市場」。須知「自由市場」或曰「完全競爭勞動力市場」(perfectly competitive labour market)須建基於一系列假設(參閱各種勞動經濟學教材),包括僱主和勞工數量足夠多、勞資雙方都與同行競爭以至於沒有工資定價權、勞動力市場一切資訊充分透明且免費、勞動力有充分流動性。可見「自由市場」只是理想情形(完全的「資方壟斷市場」亦然),納入經濟學初級教材乃是方便初學者分析市場供求關係,並不能生搬硬套。何況即使是假設的自由市場,僱主仍有部分的(即便不是完全的)買方壟斷能力。而在香港,勞資雙方誰能掌握更多市場和行業動態(包括勞動力短缺情況、薪酬水平、市場趨勢等),不必多言。作者建基於理想情形去分析具體問題,只是捉錯用神。
作者又言及僱主或因無法承受過高的生產成本而減少供應。但作者忽略了一點:部分工種(例如保安、政府外判清潔等)需求相對固定。若需求不變,僱主或因同行競爭而提升經營效率,或選擇縮減業務(或結業)而將部分(或全部)市場份額拱手予人以最大化自身效用。如果作者真心相信香港是「自由市場」,就應明白資方不太可能因最低工資上升而集體減少產出、導致市場供不應求。最低工資上升亦促使企業實行差異化策略以提升產品競爭力,並淘汰生產效率較低的企業。作者不能一邊對勞工採取自由主義,另一邊對僱主實行干預主義。哪怕資方合謀減少產出,商品(尤其是替代性或需求彈性低的商品)必將供不應求而價格上升,而額外的利潤將吸引既有僱主增加產出或新的競爭者加入,令供求重達平衡。
扭曲統計數據 無視基層困境
原文圖表(圖三至圖五)所示的「收入比——年均收入」、「經濟增長率——收入比」、「税楔——收入比」的相關性(correlation)並不強,作者甚至為了迎合結論,在分析前兩則相關性時刻意將中國、印度、美國(人口最多的三個國家)等人口大國當作例外而剔出統計。若被剔除國家的總人口遠高於納入統計的國家總人口,這種統計結果有何價值可言!何況「相關不等於因果」(統計學基本常識),哪怕經濟增長率與收入比強相關也不能推定更高的收入比能帶來更高的經濟增長率。作者又是如何得出「平均收入越高,收入比亦越高」、「最低工資相對較低的國家似乎享有較高經濟增長」的結論?究竟是「有形之手扭曲市場」,抑或是「有形之手扭曲數據」?
作者聲言「最低工資指數已經跑贏所有類別的其他指數」(包括樓價)。若只看增幅的確如此。但增幅高是否等同於絕對值高?難道中國GDP增幅高於美國,說明GDP已超越美國了?除非作者能證明最低工資已超過基層勞工生活所需,否則單論增幅並無說服力。
最低工資達到一定水平,社會固然可討論其應否更具彈性。但現時本港最低工資每小時只有40元。假如基層勞工若每日9小時工作另加1小時無薪午餐、每星期工作6日,每月收入也不過8,640港元。考慮到香港生活成本高昂,即使租住公營房屋,每月所得也難以維持體面生活,遑論儲蓄和實現階級躍遷。因此我們不難見到一些基層勞工被迫身兼數職以養家糊口。若最低工資可以下調,對脆弱的基層家庭將造成沉重打擊。這是最低工資過高的體現嗎?這是由治及興之香港樂見的社會狀態嗎?
質疑當今最低工資制度者,要麼以求真的態度實證研究,證明最低工資的「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導致基層勞動者因收入足夠生活而過度縮減工時,或最低工資已無法增加基層勞動力供給彈性,或最低工資已導致「效率工資」;要麼直接承認反對最低工資是不符合自身利益。假借學術討論的名義,哪怕擺再多的數據、講再多的道理,除了迷惑公眾又有何意義?
最低工資有利 學者早有共識
姑且不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德(David Card)與其同僚在1994年發表的最低工資經典著作(增加最低工資反而增加就業)。早在2014年,超過六百位美國經濟學家(不乏諾貝爾獎得主)聯署支持聯邦政府提高最低工資。他們指出,提高最低工資對基層就業幾乎沒有負面影響,並對經濟有刺激作用,還能為薪酬略高於最低工資的僱員帶來「溢出效應」。可見提高最低工資利大於弊,可推升整體工資水平及平均收入,從而將平均收入/最低收入比維持在一定水平(而非大幅縮減)。
雖然香港看似已達至全民就業,但勞動參與率偏低或令失業情況被低估。從經濟角度出發,提升最低工資有利於增加總收入,從而誘使基層勞工縮短工時,也可能對領取福利者產生替代效應,吸引更多人投入勞動市場(例如家庭主婦從事兼職工作),從而增加基層消費、增加需求和稅收、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從社會角度出發,合理的最低工資水平促進社會公平,也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
最後,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生產關係的與時俱進。不合時宜的生產關係只會阻礙經濟發展和競爭力提升。若把假設當作事實,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加勞工和政府收入又從何談起!?只有繼續增加技術資本(科研)與人力資本(教育)投入,才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並長遠地提升競爭力!
作者余晶煒是政策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