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你唔死的最低工資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星期三(5月1日)就是勞動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今天(4月30日)拍板通過最低工資新機制。對於廣大勞工,這是不是一份勞動節禮物?

現行機制「兩年一檢」,坊間早有質疑。立法會多名議員亦曾向政府當局表示,以統計處前一年的數據釐定下一年的法定最低工資修訂水平,令調升嚴重滯後於市場情況及整體經濟,並不可取。由王沛詩領導的最低工資委員會在檢討機制研究報告中建議改行「一年一檢」,並獲行會同意,總算是順應了社會及議會訴求。

其次,委員會建議引入可加不減方程式,明年起最低工資的調整幅度(%)直接等如整體甲類消費物價通脹( 下限為零 )加上「共享經濟繁榮」因素(下限為零),而不再如以往般由委員會參考「一系列指標」、公眾意見等因素磋商而成,做法更加公開透明,符合坊間期望。

然而,「共享經濟繁榮」因素指「最近一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減「最近十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趨勢增長率」再除五,換言之就算最近十年每年錄得5%經濟高增長,但由於增長率維持不變,按照這道方程式得出的結果仍然為零,無助增加最低工資水平。

又例如,就算最近十年經濟增長率為3%,而最近一年錄得5%,兩者相減後的2個百分點仍然要除五,亦即只能令最低工資的調整幅度增加0.4個百分點。以目前的40元最低工資計算,「共享經濟繁榮」因素只能推高增幅0.16元。

這樣算不算「共享經濟繁榮」?

「每年一檢」和「可加不減」乍聽之下是對勞工的一份禮物,但本質上新機制仍然離不開「跟通脹」的主調。問題是本港的最低工資本已定得過低,未來五至十年它主要只跟隨物價上調,相當於維持實質水平不變,非但無助最低工資追上應有水平,實際上更有如阻止了這個進步的可能。

為什麼說最低工資定得過低呢?根據勞工處的官方計算機,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10小時,最低工資只得8800元;就算一周工作六天,換算月薪亦只得10400元。當劏房月租中位數已經突破5000元大關,吃個午餐動輒也要50元以上,最低工資在香港還能有什麼生活呢?縱然「餓你唔死」,但亦僅此而已。

或許,香港的最低工資就只是為了「餓你唔死」?如果是要共享經濟繁榮,為什麼我們的最低工資水平從不考慮社會的經濟成果,其他階層的收入水平?香港目前的每小時工資中位數是80.1元,40元的最低工資相當於中位數一半也沒有,政府是不是應該正其名為「貧窮工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認同新機制,認為能夠「減少社會對每次法定最低工資調整幅度的爭議」。但他沒理由不知道港鐵票價按機制調整,但社會對加價的爭議仍然存在。問題在於機制若然未能符合社會公平、經濟公義,方程式就容易淪為維持利益傾斜、不思進取的藉口。

勞工界一直爭取以時薪中位數六成為最低工資水平,並非沒有道理。同樣是方程式機制,卻能夠令低收入勞工跟上主流打工仔的收入增長,真正共享經濟繁榮,收窄貧富懸殊,甚至有望減輕政府的扶貧開支,同時增加基層勞工的消費能力。但如果最低工資只是為了「餓你唔死」,就難怪我們沒有朝這樣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