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食環署的文旅產業角色和責任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是香港最重要的政府部門之一,涉獵不同的政策和服務範疇。香港政府中人數最多的部門是警務處,約有32,968人;第二位是消防處,約11,531人;第三位就是食環署,人數11,400。食環署的11,400名員工分佈在四大工作範疇:第一,負責「環境衞生及有關服務」,有5,966人;第二,「街市及小販管理」,有3,486人;第三,「食物安全及公共衞生」,有1,902人;第四,「公眾教育及市民參與」有46人。
食環署是政府第三大部門
食環署於2000年1月1日成立,負責食物安全管理、環境衞生服務、管理街市小販及簽發牌照、宣傳教育等工作。
食物安全管理方面︰監察本地供食用的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檢查進口食品和監控食品鏈;設立食物安全中心,確保食物衞生安全及附有正確標籤。
環境衞生服務方面︰負責街道清潔、垃圾收集及公廁管理;執行防治蟲鼠的政策,減少疾病傳播風險。食環署管理3,394個垃圾站及901個鄉村式臨時垃圾收集站,平均每日收集5,824公噸垃圾。食環署及潔淨服務承辦商合共約有13,000名前線工作人員,共備有106輛洗街車及278輛垃圾車,並管理810個公眾廁所、26個公眾浴室及33個鄉村旱廁。除了日常清潔工作,還進行公廁改善工程。
管理街市小販及簽發牌照方面︰管理公眾街市及持牌小販攤位。為香港食肆、食物製造業、公眾娛樂場所等行業簽發牌照及定期巡查,確保持牌人遵守發牌條例。管理96個公共街市,12,655個街市檔位及927熟食檔位。截至2023年3月31日,有效食物業牌照有34,640個,有效受限制食物售賣許可證有11,071個。
教育宣傳方面︰透過宣傳活動,提升市民對食品安全和環境衞生的意識。九龍公園設有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向市民廣食物安全、環境衞生的知識。
2024/25年度,食環署的財政撥款為112.6億港元,相較於2023/24年度的預算增加約 8.3%。根據四大綱領,最大比重是「環境衞生及有關服務」,預算為69億港元,其次是「街市及小販管理」25.1億元,「食物安全及公共衞生」17.6億,「公眾教育及市民參與」則有7,500萬元。
食環署管理垃圾站、收集廢物的同時,其實可以促進綠色經濟。長遠來說,食環署負責垃圾管理部門需要和環保署合併。全世界的趨勢是由環保署負責垃圾回收工作,改裝現有垃圾站為垃圾回收平台,或者進行初步的垃圾分類和回收,將塑膠、金屬、紙張等轉化為再生原材料。食環署應訂立政策協助本地廢物回收業發展。
香港街市是豐富的民旅資源,九龍城街市有多間潮州雜貨老店。油麻地街市於1957年落成,是歷史悠久戶外街市市集之一。香港的市集政策很久沒有檢討,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曾在2008年進行小販發牌政策檢討,檢討內容包括大牌檔和固定攤位小販的牌照轉讓、續牌及發牌條件、區議會在小販發牌及參與小販市集管理的角色。現在是時候檢討一下市集政策及小販發牌制度,從文旅發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角度出發,探討如何活化現有街市設施,用符合經濟效益方法將市集空間創造出有特色的文旅資源。除了一些豪華大型商場,還應推動富民間特色市集和二手市場的發展。
很多大城市都有二手古物市集,倫敦的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東京下北澤都是二手店的集中地。香港的二手市集位於深水埗、上環摩羅廟街一帶,露天市集在旺角西洋菜街和廟街。中環荷李活道有畫廊古玩店,德輔道西有海味蔘茸店,都是香港豐富的文旅資源。十八區各有不同的特色,政府應該做整全的研究規劃,並重啟小販發牌制度,因地制宜,創造各區不同特色的市集。
食環署的小販管理隊2024/25年度的預算為25.1億元。管理隊的工作應該是「管」加「理」,現在卻是「只管不理」,令小販消失。香港應該重新發小販牌照,讓香港人發揮創意,製造更多創業就業機會。
餐飲業發牌方面,食環署在處理食物業處所牌照和酒牌的申請過程較長,2022年簽發新食物牌照的平均處理時間介乎138至217個工作天。食環署應考慮如何加快審批流程,減少處理時間。食肆條例方面要拆牆鬆綁,降低食肆申請酒牌的條件和要求。
旅遊事務署於2017年推出美食車先導計劃,旅遊事務署經評估計劃成效後,決定於2022年結束計劃。日本、台北、曼谷和首爾有很多街頭美食車可以參考。重啟美食車計劃並不困難,但應該由食環署直接負責;把原來有的流動雪糕車作為基礎重新發牌便可以了。
食環署應放寬《公眾娛樂場所條例》,容許食肆內有現場音樂表演或「棟篤笑」演出,加強餐飲體驗,吸引遊客和本地居民,刺激夜間經濟活動。
香港應該重新構思牌照簽發制度,把牌照系統分開,和餐飲業、食物製造商有關的牌照則由食環署負責,其他行業如商營浴室、殯儀館、殮葬商、屠房和卡拉OK等由康文署負責發牌。提高牌照的簽發效率,加快審批時間,有利業界發展,吸引投資。
食環署的體制改革
食環署應該配合香港產業發展的需要進行重組。在垃圾回收綠色產業方面,食環處理垃圾的部門和環保署負責垃圾的部門應合併收集和處理垃圾的工作,才能有效減廢。第二,食環署和18區應有更加密切的聯繫,發展18區的特色市集和小販體制,制訂系統性的管理市集政策和小販發牌制度,增加小販貨物的多元性。第三,室內街市管理應活化創新,令它們成為更多的社區資源和文化旅遊資源。室內街市的設計是否仍沿用石屎重型刻板設計?還是邀請民間組織和大學建築學院一起參與設計?可否參考內地、東京和新加坡的成功案例?香港政府需要培養一個意識,就是要學習其他人的優點,吸收新事物新知識來更新自己。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