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李顯龍的來訪與李家超的出訪
來稿作者:周小稞
11月25日至27日,由特首李家超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率領的特區政府及工商界高層代表團一行八十餘人馬不停蹄地訪問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佛山、東莞、惠州和深圳。期間,代表團分別出席了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特區政府聯合主辦的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以及佛山—香港經貿合作交流會、東莞—香港經貿合作交流會、惠州—香港經貿合作交流會和深圳—香港經貿合作交流會,考察了廣州開發區規劃展示館、東莞濱海灣新區展示中心、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還參觀了一家智能製造中心和比亞迪汽車工業園。
無獨有偶,11月24日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展開了他就任國務資政以來的首次訪華行程,並在為期6天的正式訪問中到訪了蘇州、北京和上海三地。在蘇州,李顯龍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一同出席了蘇州工業園區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李顯龍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會面,並參觀了小米汽車工廠,遊玩了北京前門大街;在上海,李顯龍與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面,接見了駐滬的部分新加坡企業代表以及幾百名在滬生活的新加坡人,還參觀了生產機器人的上海智元新創技術公司,遊玩了上海豫園。
特區政府及工商界對五座大灣區城市的緊湊出訪是在香港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動力缺失的大背景下展開的。為擺脫經濟困境、推動經濟轉型,特區政府把強化大灣區的經貿合作、加快北部都會區的開發建設列為抓經濟的主攻方向。為此,代表團三天在五地舉行了五場合作交流會,還一口氣參觀了四個不同類型的開發區、新區、產業園與合作區。應該說,這是一場務實而有成效的出訪,按照陳國基的總結就是:加深了粵港雙方的相互了解,看清了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前景,更達成了兩地企業126個、總值超過千億元人民幣的經貿合作項目。
相比之下,李顯龍對中國的6天訪問更好似一場紀念、敘舊、參觀的務虛之行,既沒有協議的簽署,也沒有成果的發佈。不過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第一、雖然李顯龍已經完成了黨政交棒,但「國務資政」一職仍賦予了李顯龍相當的政策影響力。事實上,蘇州工業園就是李光耀1990年出任國務資政後親自推動的開創性「大項目」;
第二、李顯龍訪華一行除了他本人及夫人外,新加坡的政府高級官員應有盡有,外交部長、外交部及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等高官都隨同訪問;
第三、訪問的時間正值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完成組閣、內政與外交及對華政策逐漸明朗之際,而李顯龍本人在11月中旬剛剛對美國進行了為期6天的工作訪問;
第四、11月11日中國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丁薛祥訪新,出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會議,中新還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規劃》。
如果說特區政府及工商界的出訪是一次戰術層面的經貿之行,那麼李顯龍此次的訪華則是戰略層面的溝通之旅。李家超的經貿之行能否幫助香港擺脫經濟困境、推動經濟轉型還有待觀察。雖然兩地企業簽署了逾千億元人民幣的合作項目,但其中超過910億元是港商對廣東的投資,這對於亟需資本輸入的香港而言並非利好。至於能否借鑒內地發展開發區與產業園的經驗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特區政府會否銳意改革土地價格高企、建築成本昂貴、開發週期過長等積弊。這些體制性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無論是本地還是外來企業,即便有心投資,也會謹慎而觀望。
與此同時,李顯龍的溝通之旅雖無具體成果,但戰略意義已隱然顯現。新加坡與美國的友好關係加上新加坡對中國理性而客觀的認知,讓新加坡成為特朗普上台後中美間維持「鬥而不破」格局而必需的理想溝通平台。而隨著中國與新加坡簽署新的一帶一路合作規劃,中方和新加坡未來會否將蘇州工業園模式擴展至一帶一路國家尤其值得關注。
香港與新加坡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處在「瑜亮之爭」中的兩座城市,不過人口與面積都遜於香港的新加坡目前不僅在經濟體量上已經超越香港,更在人均GDP上拋離香港。這背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香港缺乏新加坡那種戰略性規劃與佈局則是其中一個關鍵性因素。以對中國內地的投資為例。香港享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獨特優勢,大量港商趁內地改革開放之初極為廉價的土地與人工而大舉北上投資設廠,之後又紛紛投資內地的房地產而大獲其利。這些投資都源自港商的逐利天性,港府甚少介入管理與規劃。新加坡對中國內地的投資,早期也是單打獨鬥,但富有遠見的李光耀開始在政府層面搭建雙方的合作平台,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重慶示範區、廣州知識城等項目相繼誕生,不僅為新加坡企業創造了投資便利,新加坡政府也從中獲利甚豐。遺憾的是,無論是回歸前的港英政府還是回歸後的特區政府甚少有類似的構思。已故霍英東先生倒是有這樣的規劃,他對南沙前瞻性的設想由於缺少港府的支持而最終孤掌難鳴。
今天讓香港再於中國內地複製新加坡的成功模式已不合時宜,但香港在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規劃中仍有「鹹魚翻身」的大好機遇。新加坡在海外成功運作產業園的絕大部分要素,香港都有具備。香港唯一缺失的是政府的遠見與作為。特區政府要充分認識到,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關鍵不是自己「融入內地」,而是引領內地「走出去」。特區政府要主動出擊,在中央政府的祝福與支持下,盡快制定可操作的方案,盡快整合粵港澳各方面的資源,盡快打造可複製的海外產業飛地。如果再讓新加坡搶得先機,香港可能再無反超的機會。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