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COP29落實去污減碳 大國須加快步伐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陳文坪

極端氣候不時在世界各地發生,亞洲區域也難以倖免。以2024年為例,世界氣象組織向全球發出紅色警報,熱浪席捲全球;2024年或成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等無一能倖免。而超強颱風、熱帶風暴的警報今年來一波連一波,甚至一波還未結束,另一波超強颱風就隨之而至。濤濤洪水所到之處,造成的人命傷亡、民房倒塌、各項設施被摧毀,損失慘重。目睹這一切,人類在災害面前是多麼的渺小、無助。

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簡稱COP29)11月11日至23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召開。在閉幕會上,COP29主席、阿塞拜疆生態和自然資源部長巴巴耶夫(Mukhtar Babayev)宣佈,各國已就《巴黎協定》第六條達成共識,碳市場得以正式投入運作。

這是各國經過九年的磋商,今年終於在《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談判取得突破,讓碳信用(Carbon Credit)交易機制得以正式投入運作。新加坡、新西蘭被委任主持《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協商工作,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談判能取得成功,星、紐兩國功不可沒。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斯蒂爾(Simon Stiell)在開幕禮致辭時說,如果多達三分之二的國家無法迅速削減碳排放,所有國家都須為此付出慘痛代價。如果各國無法強化供應鏈韌性,全球經濟將陷入癱瘓,無一國家能夠倖免。也就是說,減少碳排放量是各國政府一項重要的任務。各國政府如不努力執行,大家都會遭受影響。

《巴黎協定》第六條旨在為以碳市場為主的國際氣候治理合作機制敲定細則,其中的國際合作被認為是「促進更多減緩氣候變化行動的必要工具,並為下一個國家自主貢獻周期內的進展鋪平道路」。 細則的通過意味着國際氣候治理的新機制從概念步入實施階段,它有利於提升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並推動《巴黎協定》的全面落實。 研究表明,第六條引入的遵約靈活性可以將各國在國家自主貢獻(NDCs)報告中承諾的2030年減排目標所需的總成本每年大約減少3000億美元。 近年來,利用《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規定來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應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簡而言之,第六條就是建立碳市場作為必要工具,以及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相結合來達到減排的目的。

新加坡是個彈丸小國,據星國氣候變化秘書處2022年報告:星國在2020年的温室氣體排放量為4970萬公噸,約佔全球的0.1%。儘管佔比只區區0.1%低,但政府對氣候變化是非常重視的。

為了最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星國是亞洲首個徵收高碳稅的國家。自2019年1月1日起開徵碳稅,至2024年,碳稅已從過去的5新元/公噸提升至25新幣,到了2026年,碳稅將升至45新元每噸,並預計最遲於2030年前將每公噸碳稅調升為50至80新幣不等。而且還規定,任何年排放超過25,000噸温室氣體的企業須註冊為應稅企業與繳納碳稅,每年還須提交監測計劃和排放報告,所提交的報告須經過能源局認可之第三方機構驗證,驗證項目為所有與可計算的温室氣體排放相關之訊息。

除了推行碳稅之外,星國也發行綠色債券及成立跨國碳權交易平台(Climate Impact X, CIX)。也准許企業購買國際碳信用來抵消最多5%可徵稅碳排放。自2022年8月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發行數十億新元的綠色基礎建設債券以資助公共領域的綠色基建項目,支持去碳化舉措。

還有,新加坡在碳信用交易上也與其它國家合作,已經與越南、哥倫比亞、摩洛哥、秘魯、巴布亞新畿內亞等國家簽署了碳市場合作備忘錄。此外,獅城還與加拿大、阿聯酋和美國合作開展倡議,通過出售高質量的碳信用額度來發展西非國家的碳市場,使其農業和採礦實踐更加可持續,通過重新造林來恢復其自然資源。讓碳信用發揮極大作用並惠及更多國家、地區。

極端氣候是人類的公敵之一。而工業化、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與廢氣,森林被無限制砍伐,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等等人為因素,是造成氣候轉變的根本因素。各國政府須要正視它,而減排是拯救地球的首務。新加坡陸續與多個國家展開碳信用交易合作,共同制定一項具法律效力的執行協議,為碳信用的轉讓制定雙邊框架。這些合作,是新加坡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手段,也為國際社會立下了許多典範。

如今《巴黎協定》第六條在COP29大會上通過,國際社會,特別是一些大國與工業國,必須為增進人民福祉,為應對氣候變化,採取更多有利於可持續性發展的應對方案,共同為落實《巴黎協定》而努力。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