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藉藝術推動中國文化認同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仲恒

無論喜歡與否,我們身處的是個全球化的世界,跨境旅行、通信和做生意都變得比以前更加容易。然而,我們無法否認的事情是,全球化的進程也導致了西方文化的傳播並佔據了主導地位,這包括流行音樂、電影和時裝,使西方以外地區的文化認同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和同化。不說別的,現在我們日常穿西式服裝是自然而然的事,穿漢服反而絕無僅有。因此,容許文化侵蝕的界限可以去到哪裏,又該如何推動文化認同以保持自己的身份,就成了不少人關注的議題。

在這個年代,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平台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全球化的過程,推動了一種同質而單一性全球文化的塑造。由於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内容由西方的語言和文化主導,因此使得在西方以外的本地文化受到腐蝕和邊緣化。當然,同一現象同時也加劇了對人們心裏文化認同感的侵蝕,因此不少人把問題視作一種文化危機。

最近,筆者路過大會堂的時候看見一個中國書畫展,展出的作品超過160件,這些書畫作品涵蓋山水、花鳥、書法、篆刻等範疇,當中更有些是來自洛陽畫院、咸陽畫院等內地書畫院的作品。筆者駐足欣賞,居然連上班的時間都幾乎忘了。

回過神來在走回辦公室途中,筆者醒悟了這個道理:藝術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由於這種表達方式相對獨立於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台,因此尚未被全球化的趨勢席捲。藝術有效捕捉了自己文化裏在傳統、信仰和經驗方面的精髓,可以在形成和表達文化認同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能夠為子孫後代保存和傳承文化和文化身份認同。也因如此,我們在香港推動國家和文化身份認同的努力,其實也可以通過藝術方式來完成。所以,我們應該鼓勵本港的年輕一代多參觀跟國畫和書法相關的藝術展覽,這肯定有助他們建構文化方面的身份認同。

全球化有其好處,為很多地方的經濟帶來增長,但卻招致了文化認同感被腐蝕這個「副產品」。由於這種新興的單一全球文化以西方形式主導,因此喚醒了西方以外不少地方有識之士不想自己文化被腐蝕和邊緣化的憂慮。如果不想自身的文化傳統泯滅,可以鼓勵政府通過提供補貼和保護來支持藝術、音樂、電影等當地文化產業,避免由於外來競爭過於激烈而式微。

我們不時講到生物多樣性,其實「藝術多樣性」同樣重要。科技和貿易標準化有背後的經濟好處,但如果文化和藝術標準和統一化,卻似乎沒有甚麽益處。文化差異很美,也值得欣賞和促進。中國文化值得我們花大量心思和力氣去保持其獨特性,更何況人沒有了文化依歸,猶如植物沒有根,太沒意思了。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