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既要做好「加法」 更須多做「減法」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周小稞

最近香港教育局宣佈,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由10月14日起至12月31日接受申請,有意於2025/26學年起入讀香港境外世界知名大學的學士學位或研究院課程的合資格香港學生均可申請。筆者本來並不知曉這一計劃,但留意到新聞稿中提及,獎學金得主「無須通過入息資產審查均可獲發獎學金支付學費,只需承諾畢業後回港工作最少兩年」。雖然這項早在2014年就已推出的計劃其目的是幫助香港培養優秀人才,但筆者感到不解的是,為什麼對所修專業沒有限制?為什麼無需入息資產審查?為什麼不要求獎學金得主畢業後為政府或公營機構工作?

筆者翻查了以往的得獎者名單,其中學醫、學法、學商的學生不在少數,而這些專業都是香港家長心目中的熱門選項,大凡中上收入家庭都願意也都有能力資助自己的小孩就讀海外知名大學的相關課程。政府為何還要拿出公帑對他們予以資助呢?政府的公帑不是更應該用在培養香港所亟需而又短缺的、經濟上無力負擔海外求學的、學成畢業後願意投身公共服務的優秀人才嗎?

類似於卓越獎學金計劃這樣缺乏針對性、不分你我都有份的公共政策在特區政府內不在少數。譬如說,2019年8月財政司司長在其公佈的190億港元紓困措施中,建議為中學日校、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提供每年2,500元的學生津貼,以減輕家長的教育支出負擔。雖然名為「紓困」,但實則人人有份,學生津貼不設資產審查,一直發放至今。譬如說,政府公共福利金計劃中,有一項是為年齡70歲或以上的長者提供每月1,620元的高齡津貼。這項支出也是不設資產審查,全港長者人人有份。

再譬如說,疫情期間政府連續三年向年滿18歲的合資格香港居民發放總計20,000元的消費券,也是不分貧富、不分有工開還是無工打,人人有份。這樣的公共政策之所以在特區政府內大行其道,一是政府手頭充裕,沒有支出上的壓力;二是執行起來簡單輕鬆,省事不麻煩。但其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民眾逐漸養成「政府一旦發錢,就會人人有份」的思維定式;二是政府的公帑被大量消耗;三是理應獲得政府資助的群體得不到足夠的財政支援。

李家超就任特首以來,特區政府逐漸形成了「做到事,做實事」的新的施政風格,並推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政策措施。「多做事」也就意味著「多花錢」。但不巧的是,三年多的疫情對香港的財政收支帶來了巨大影響,財政收入開始波動向下,財政開支卻在剛性增長,導致收支缺口越來越大、財政儲備快速下降。面對新形勢,為政者實在有必要檢討過往那種大手大腳花費公帑的慣用模式,有必要認真思考如何在少花錢的情況下把事情做成做好。也就是說,在多做事的同時,也要做對事;在多做「加法」的同時,更要做好「加法」。

按照這樣的標準,過去一段時間特區政府推出的不少政策措施是值得商榷的。譬如說,為了盡快將公屋輪候時間縮短至四年半的目標,有關部門推出了「簡易公屋」計劃,希望通過興建過渡性、簡約型的公屋,幫助輪候公屋的人士盡快入住。但實際情況卻是,「簡易公屋」的單位造價成本居然高過公屋和居屋,而且最快也要在2025年第一季度才能陸續入夥。為什麼不利用政府閒置的校舍、市場上利用率不高的工商大廈、中央政府援建的方艙設施等,通過更快捷、更便宜的改造以為住房困難的低收入階層提供過渡性住房呢?

再譬如說,為了改善「劏房」戶的社區生活環境,有關部門推出了「社區客廳」計劃,由商界提供場地,關愛基金提供資金,委聘非政府機構負責營辦。「社區客廳」的相關費用不菲,如果全港鋪開覆蓋,相關的財政開支將是一筆不小的金額。為什麼不利用「劏房」戶所在社區的政府設施、慈善機構、社團組織、關愛隊等,採用化整為零的方式為有需要的「劏房」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幫扶服務如廚房、飯堂、課室呢?

在做好「加法」的同時,面對日益嚴重的財政開支壓力,特區政府還需要學會做「減法」。通過對現行的政策措施與項目計劃的檢視,挑選出那些成效不彰、效率低下的措施與項目,及時予以縮減或終止,將釋放出來的財政資源投入到更有需要的地方。筆者所在的小區,每週四都會有一輛用大貨車改造而成的流動圖書館停泊在樓下廣場,為小區的居民提供圖書借閱與歸還服務,但使用者寥寥。流動圖書館適合於偏遠地區,但像香港這樣一個面積狹小、交通便利且公共圖書館林立的城市,流動圖書館的意義委實不大,這樣的服務可否予以終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官」是遙遙在上的存在。也因為此,為官者好面子,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當然也就不願意做出修正。以「明日大嶼」計劃為例,在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如火如荼、各種限制土地開發的禁忌紛紛破除的新形勢下,這一計劃越來越失去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但特區政府仍然是「咬定青山不鬆口」,雖然將其降格至交椅洲人工島工程,但最新的施政報告還是計劃投入公帑,展開相關的環評程序與工程設計。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做「減法」不代表政府在懶政或怠政,而是為了更好地做「加法」。希望看到政府更多的「減法」。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