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多管齊下打造殘疾人士生態圈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鍾誠祥

江玉歡議員日前在報章撰文,指出香港的殘疾人士政策不應只停留在社會福利層面,而應在教育、就業及其他範疇着墨,打造有利殘疾人士發展的生態圈。對殘疾人士議題能有如此視野,在議會中實屬頗為難得。不錯,殘疾人士需要的,並不是純粹的生存和福利,而是能夠享受平等的權利和在不同層面參與社會生活。江議員對殘疾群體的洞見,值得欣賞。

江議員在其鴻文中,就香港殘疾人士政策的發展提出了四個方向建議,該等建議顯然切中了當前不少困擾殘疾群體多年的核心問題。事實上,因應這四個方向,特區政府實在有不少工作可堪考慮。

首先,江議員提倡建立殘疾人士的登記冊和數據庫。事實上,香港現時有兩套讓特區政府知悉殘疾人口狀況的常設登記制度。其一是由勞工及福利局康復服務中央檔案室管理的殘疾人士登記證制度,其二則是社會福利署轄下公共福利金計劃中的傷殘津貼制度。政府當局可以此為基礎,嘗試建立涵蓋更多資料的數據庫,並要求擁有殘疾人士登記證或正領取傷殘津貼的人士定期申報個人資訊,以讓政府當局掌握最新的殘疾人士數據,進行更精準的政策規劃。當然,因應定期人口統計編製的殘疾人士狀況專題報告仍然是政策規劃的重要依據,因並非所有殘疾人士均有申領傷殘津貼或殘疾人士登記證。

有關長遠的殘疾人士政策規劃,按照現行政策,政府當局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制訂一套《康復計劃方案》,規劃香港的殘疾人士服務及政策。有關方案涵蓋了不同的政策範疇,並設有政策目標及表現指標,其落實進度亦會定期向康復諮詢委員會報告。不過,《康復計劃方案》的局限是它仍然是以康復服務為焦點,鮮有提及殘疾人士如何體現個人權利或社會參與,方案亦未必能完全配合其他公共政策如產業、規劃、創新科技等的發展。因此,較理想的做法是把殘疾人士的需要這個元素帶進不同的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之中。社會必須在回應殘疾人士因其限制而需要的支援措施以外,考慮如何讓殘疾人士一如其他社會大眾享受公共政策的成果,以體現真正的社會共融。

就訂立保障殘疾人士福祉的法律框架,相信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已起着相當大的指導作用。去年國家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正是落實《殘疾人權利公約》的最佳體現。特區政府實在有需要考慮透過更清晰的法例回應殘疾人士的需要。舉例而言,規範建築物的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中不少項目僅屬建設性質,政府當局是否可以考慮將之成為強制性的規定,並立法執行?又例如在強調智慧城市的今天,數碼無障礙仍然不是一個法定的要求,致使殘疾人士未能有效地瀏覽網頁或使用電子服務,政府當局又是否可以在這方面作出思考?

說到以殘疾人士就業為首的社會參與課題,當社會眾口一詞呼籲政府當局多聘請殘疾人士進入公務員隊伍時,特區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公務員團隊中的殘疾人士比例連年均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可能是政府與市場上的僱主一樣,以應徵者能否提升工作團隊的工作效率為考慮,因而較少考慮殘疾應徵者。事實上若要更好地發揮殘疾人士的能力,讓他們幫助提升團隊工作效益,幫助殘疾僱員融入工作環境以及進行適當的職責調整乃不可或缺的舉措。政府當局應帶頭推廣此等安排,為提升殘疾人士的就業率創造條件。

透過適當的公共政策配合,殘疾人士絕對不會成為單純的社會負擔,而是有助社會發展的資源。當然,要使這些適當的公共政策得以落實,社會大眾對殘疾人士的理解實在舉足輕重。盼望大眾能與殘疾群體有更多接觸,切實理解殘疾人士的能力和需要,若如此,有利殘疾人士的生態圈將指日可待。

作者筆名鍾誠祥,曾從事社區服務和政策研究的工作,現從事公共政策顧問工作。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