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芬|話劇《馬蘭花開—英雄大愛》致敬默默奉獻的科學家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黃冰芬

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不朽的里程碑,標誌着中國在國防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成功試爆,從此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隨後,在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也空投試驗成功。這一系列成就為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增添了重要保障,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站起來」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望建國初期,百業待興,卻又面臨三年自然災害,百姓生活困難重重。隨著蘇聯撤走專家,中國在設備落後的情況下,艱苦探索國防科技的道路。在那段艱難歲月中,為了讓中國強大起來,憑藉著自力更生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一批科學家隱姓埋名、默默耕耘,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中國的核武器研發是集體努力的成果,背後是無數科學家共同奮鬥的結晶。如鄧稼先、錢三強、朱光亞、于敏等人,他們在不同領域發揮了關鍵作用。鄧在核武器研發中的角色尤為重要。1948年他赴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迅速回國,並於1958年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主任。隨着上世紀60年代蘇聯中止與中國的合作,核武器研發的道路轉向自主探索。

日前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在香港理工大學綜藝館一連四場公演的話劇《馬蘭花開-英雄大愛》,致敬的正是這群科學家。故事講述其中一位科學家—鄧稼先的事蹟。他被譽為「兩彈一星元勛」,以他卓越的才華和無私的奉獻精神,為中國的核武器研發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艱苦歲月中,鄧稼先帶領年輕的科技人才,面對物資匱乏的挑戰,運用非常落後的計算工具,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於1962年底繪製出原子彈設計藍圖。兩年後,中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鄧稼先和于敏領導的中科院團隊就開始氫彈的理論設計,最終於1967年試驗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研製,中國僅用兩年零八個月。這些國防科技的突破,為我國自力更生的歷程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鄧稼先在28年的奮鬥過程中,離開家人,默默奉獻一生的事跡深深感動着每一位國人。話劇《馬蘭花開-英雄大愛》生動呈現了他成長過程中的立志、苦學,以及他對核事業的無私奉獻。劇中不僅有他的家人、摰友楊振寧,還有志同道合的戰友們,讓我們更立體地看到這位英雄在事業成就背後的同路人。

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在背後的付出,更令人動容。在丈夫隱姓埋名的20多年裏,許鹿希未曾埋怨,矢志不渝地信任他、支持他,悉心照顧雙方父母和一對子女。當鄧稼先病重回京後,她也細心陪伴,陪他走過了生命的最後一程。值得一提的是,許鹿希本人也是一位優秀的女科學家,專注於人體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的教學與研究,她的奉獻精神和高尚情操,成全了丈夫的強國夢,也為這段故事增添了感人至深的親情暖意。

鄧稼先的故事宛如在戈壁灘上綻放的馬蘭花,為荒漠帶來了色彩和希望。在新疆的馬蘭基地,他培育了三個兒子,分別名為原子、核子和中子,自己卻在一次核試驗中親自進入核心區檢驗未爆的彈體而感染輻射,最終因咯血而辭世。他用一首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詩總結了自己的一生:

《輕舟已過橋》

「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

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

英雄長眠,大愛無言。鄧稼先的事跡是無數願意隱姓埋名、不計個人名利,為祖國奉獻者的縮影。試問,沒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無私精神和勇攀高峰的決心,為國防安全築牢屏障,何來有我們和平成長的環境?

這部話劇源自清華大學的校園劇,在今年鄧稼先誕辰100周年之際,9月中旬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了第100場。今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花了10個月時間把它改編成粵語版,由本地大中小學生、部份專業及新手演員共40多人一起演出。在港演出四場,共吸引近4000名觀眾,其中包括來自20間學校的師生及家長,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國慶75周年的特殊時刻,我們銘記並致敬鄧稼先以及所有默默奉獻的科學家,以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激勵自身,為祖國繁榮、人民幸福不懈努力。

作者黃冰芬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