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培育適宜「新質生產力」與「人才集聚高地」的「土壤」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周小稞

「新質生產力」是最近一段時間香港政壇可能談論最多的一個「話語」。剛剛9月2日,香港中華聯誼會在港舉辦了「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特首李家超和中聯辦主任鄭雁雄都親自出席。會上,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會從多方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而鄭雁雄則認為,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條件優越、得天獨厚。到9月4日香港與陝西簽署深化交流合作協議時,李家超又一次表示,希望陝港善用兩地各自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與新質生產力一起頻繁出現的還有另外一個「用語」,那就是「人才集聚高地」。同樣在「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上,李家超表示,政府會持續完善人才政策,令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中地;鄭雁雄也表示,推動科技和新質生產力結合的關鍵在於人才,相信香港可以放大人才效應。而具體負責本港人才政策的勞工及福利局局⾧孫玉菡則表示,已推行近兩年的高才通政策效益非常好,目前政府正在檢視有關政策,而人才辦未來的工作重點是到歐洲及東南亞物色人才。

無論是「新質生產力」還是「人才集聚高地」,對香港而言都是「舶來品」。「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全新的經濟術語,最早是習近平總書記在 2023 年 9 月於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來的。今年三月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兩會熱詞之首,時至今日在內地更是到了「言必稱新質生產力」的地步。「新質生產力」的意涵,一個是「新」字,代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新領域;一個是「質」字,代表高質量、高品質。至於「人才集聚高地」一詞,則是出自中共在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內地提出「新質生產力」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當前外部大氣候與內部小氣候共同作用的產物。於外,美國正在從技術、市場、產業鏈等方面全方位圍堵中國,令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面臨巨大的挑戰;於內,過去數十年支撐中國經濟增⾧的粗放經營模式與地產驅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需要通過轉型謀求新的發展空間。正是在這樣的外部壓力與內部動力的推進下,「新質生產力」才應運而生,成為新時期內地經濟發展的新指引。而「人才集聚高地」的提出,也是基於美國過去一段時間對華裔人才的不信任與打壓。今年 7 月,由內地赴美留學並在西北大學⾧期從事基因研究的吳瑛教授自殺身亡就是最新的一起案例。

雖然沒有自己主動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說法,但香港也確實需要「新質生產力」。當下的香港也正面臨經濟轉型發展的巨大挑戰,過往圍繞土地房屋的經濟增⾧套路已是強弩之末,曾經遙遙領先的國際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地位也在搖搖欲墜。香港需要新的模式、新的產業、新的領域來實現高質量、高品質的發展。不過和內地相比,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的外部壓力與內部動力都沒有內地那般強烈。美國雖對香港已不再是另眼相待,但至少還未對香港的支柱產業「卡脖子」。而香港的企業雖然面臨一定的經營壓力,但來自內地與港府的一系列政策扶持還是讓它們可以得過且過。至於香港的打工仔,還沒有像內地那樣面臨明顯的失業壓力,其求新、求變、求生存的動力自然不夠充足。

相比之下,在發展「人才集聚高地」方面,香港有著更為明顯的有利條件。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香港有一整套與美英加澳相近的制度,是最為海外華人鐘意的中西文化薈萃地。對於那些⾧期在美英加澳工作與生活的海外華人專才,如果他們的工作機會、研究空間甚至人身自由收到政治化因素的影響與衝擊,那麼香港或者新加坡這樣的海外華人社會無疑是他們開啟人生新旅程的理想選項。當然,在做出這樣重大的人生抉擇時,他們也會認真衡量,新的移居地除了能保障其人身安全外,是否能提供更好的工作機遇?是否能提供自由的發展空間?是否能提供可承受的生活質素?只有做到了這些,人才才會真正留下來。

「新質生產力」與「人才集聚高地」對香港而言是新事物,也是新期望,對香港的未來至關重要。如何不讓「新質生產力」與「人才集聚高地」淪為「高談闊論」、如何讓「新質生產力」與「人才集聚高地」由期望化為現實,關鍵不在外因,而在內因,在內部能否培育出適宜新質生產力與人才集聚高地的「土壤」。以工業革命為例,它之所以誕生於英國而非荷蘭,就是因為英國具備了適宜工業革命萌芽的「土壤」:昂貴的工資與便宜的煤炭催生了能源與技術的創新、跨洋貿易與產業分工促進了棉紡織業的崛起、穩固而強勢的君主立憲政權確保了海外殖民與貿易霸權。工業革命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中率先於英國破土而出。

因此,要成功打造「新質生產力」與「人才集聚高地」,特區政府需要眼睛向內,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有耐心、有針對地培育適宜「新質生產力」與「人才集聚高地」生⾧的「土壤」。譬如說,設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香港的企業自覺培育自身的新質生產力;通過不同的學費與獎學金制度,把香港最優秀的學生從醫科、法科、商科引向 STEM 賽道;減少對落後生產力直接或間接的扶持力度,逼迫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打破既有利益集團形成的各類有形或無形的壟斷,為新人才、新勢力創造自由成⾧的空間;降低土地要素的價格,以更合理的生產要素成本與生活要素成本,提升新質企業的競爭力及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