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大型活動能否真正實踐可持續發展?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洪藹誠

經過19天的激烈角逐,香港隊在2024巴黎奧運取得兩金、兩銅的歷史佳績。全球逾10,000名運動員聚首巴黎,在不同比賽中互相較量。這是巴黎主辦的第三屆夏季奧運會;今年主辦方更特別爭取一枚金牌:打造史上最可持續的奧運會。

奧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吸引數百萬觀眾前往主辦城市,為當地帶來龐大經濟效益。不過,建設體育設施及迎接大量遊客,也對環境造成巨大壓力。2012倫敦奧運和2016里約奧運,平均排放量達350萬噸碳。

為了展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面,巴黎將環保設計融入會場,並承諾在賽後給予所有奧運會的設備和傢具第二次生命。活動期間供應予公眾的菜式有60%為素食,大部分食材於當地採購,亦不會透過空運進口,因這是碳排放量最高的運輸方式。雖然主辦方後來允許參賽隊伍自備空調,但選手村原有設計僅使用地熱冷卻系統,令室內溫度至少比室外低6℃。主辦單位希望透過上述各種措施,讓2024巴黎奧運的排放量比過往幾屆減半。

巴黎是否成功舉辦最環保的奧運,還需待奧運會後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才能揭曉。但歸根究底,大型活動講究排場和規模,其可持續性實屬有限。專家呼籲日後奧運應縮小規模,以減低成本超支的風險,與及因興建新設施而造成的人潮遷移。舉個例子,2020東京奧運受新冠肺炎影響下幾乎沒有觀眾,碳排放量足足減少了800,000噸。專家亦建議由一小部分城市輪流舉辦,讓已建成的場館得以充分善用。

香港擁有豐富的大型活動籌辦經驗。香港政府宣稱,單是今年便吸引了170萬名遊客參與至少210項大型活動;但與此同時,這些活動造成了大量廚餘與塑膠垃圾。香港將承辦2025年全國運動會的部分項目,儘管不太可能為運動員建造紙板床或地熱冷卻設備,但仍可借鑒2024巴黎奧運在減低碳足跡方面的其他成功經驗,如提供更多植物性食物和盡量利用現有場館。當然,政府不應僅僅依靠大型活動的光鮮亮麗來將香港打造成旅遊勝地,發展和推廣郊野公園和其他文化地標以吸引更多遊客,亦屬可取之舉。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