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香港經濟消失的增⾧動力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周小稞

8月16日政府統計處發佈今年二季度GDP具體數字。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也發表半年經濟報告,指出香港經濟在二季度繼續錄得溫和增⾧,實質GDP按年同比增⾧3.3%。經濟顧問辦公室並展望整體經濟在今年餘下時間將會繼續增⾧,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環球經濟及利率前景等多項因素或會為不同方面帶來不確定性。經濟顧問辦公室維持全年實質GDP增⾧2.5%至3.5%的預測。

就整體增⾧而言,香港經濟二季度的表現應該說是不錯的,不僅高於一季度2.8%的同比增⾧率,也不遜於主要及周邊經濟體的同比增⾧幅度。今年二季度,美國實質GDP同比增⾧2.8%,中國內地增⾧4.7%,歐盟增⾧0.8%,日本增⾧3.1%,韓國增⾧2.3%,台灣增⾧5.1%,新加坡增⾧2.9%。除了台灣和內地外,香港的經濟增⾧居然是主要與周邊經濟體中最快的。這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服務貿易、私人消費開支拖後腿

不過,如果細看香港經濟增⾧的背後因素,那麼香港經濟的表現可能就沒有人們想象得那般樂觀。和去年二季度相比,香港實質GDP今年二季度增⾧了3.3%或增加約227億港元至7,165億港元。而推動增⾧的主要有兩股力量:一是貨物貿易、二是固定投資。今年二季度在貨物出口同比增⾧7.5%、貨物進口同比增⾧3.4%的帶動下,香港的貨物貿易逆差大幅收窄,為實質GDP帶來約400億港元的增加額。同期在公營部門的帶動下,固定投資同比增⾧6.0%,為實質GDP帶來約73億港元的增加額。

與此同時,減緩實質GDP增⾧的也主要有兩股力量,一是服務貿易、二是私人消費開支。今年二季度在服務輸入同比增⾧12.4%、服務輸出同比增⾧1.4%的帶動下,香港的服務貿易順差明顯下滑,為實質GDP帶來約155億港元的減少額。同期受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消費疲弱的拖累,私人消費開支同比下降1.5%,為實質GDP帶來約79億港元的減少額。

經濟增⾧背後因素的分析有兩個「預料之中」,也有兩個「預料之外」。預料之中的,一是服務貿易的表現。愈演愈烈的北上消費浪潮引發旅遊服務輸入的大幅增⾧和服務輸出的不增反降,進而導致服務貿易順差的明顯下滑;二是固定投資的表現。儘管民間投資意願低落,但政府主導的公共工程與樓宇建造還是成功拉高了整體的固定投資規模。

而預料之外的,一是貨物貿易的表現居然如此強勁。雖然全球整體的進出口貿易都有不俗表現,但香港的貨物出口以市價計算同比增⾧了12.2%,遠高於同期中國內地貨物出口同比5.6%的增⾧,而貨物進口以市價計算同比增⾧了7.3%,也明顯高於中國內地同比2.5%的增⾧;二是私人消費開支出乎意料的下跌。按理說,香港的失業率低企,工資也沒有像中國內地那樣限薪降薪,何以本地居民境內外的整體消費還是出現了下跌?儘管本地居民境外開支出現大幅增⾧,但這未能彌補本地居民在香港的消費下滑。

私人消費開支是香港GDP的最大項,佔比達到七成。如果這部分開支出現下滑,那麼香港整體的經濟表現難以樂觀。消費意願的疲弱反映的是對經濟前景的審慎,加上股市與樓市不振帶來的負面財富效應,民眾更不願意大花錢,北上替代消費將更為頻密,香港的服務貿易也因此而會進一步成為香港GDP的減項。可以預見,今年餘下時間無論是私人消費開支還是服務貿易都將繼續拖累香港GDP增⾧。

貨物貿易、固定投資難言樂觀

至於目前推動香港GDP增⾧的兩股力量,筆者也沒有那麼樂觀。首先,香港貨物貿易近期的強勁表現到底多少是基於基本面、多少是基於金融面值得有關方面做出更詳細的研究與分析,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強勁表現恐怕很難持續。其次,儘管二季度的整體固定投資在公營部門的保駕護航下取得了增⾧,但目前政府財政赤字高企,今年的財政狀況因為賣地收入大幅低於預期而會更加窘迫,不少公營部門不得不舉債度日,這樣的保駕護航又能持續多久?

儘管面臨上述挑戰,但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還是一如既往地維持全年的經濟預測區間,寄希望於外圍環境能夠繼續幫助香港的貨物貿易延續不俗的表現,進而帶動香港GDP的持續增⾧。不過,這種把自己的命運押註於外圍環境終究無法讓人安心,不僅因為它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也是因為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確實今不如昔,今年二季度的貨物進出口額雖然同比都有不小的反彈,但較兩年前的規模仍有不小的差距,更何況貨物貿易差額在GDP構成中無足輕重。

真正左右香港GDP走勢的還是私人消費與固定投資,兩者合計佔到近九成的香港實質GDP。如果不能在這兩項上做好、做大文章,香港無法實現經濟的持續增⾧。刺激私人消費,一靠人的增⾧,二靠錢的花銷。有了人,又有人願意花錢,私人消費自然實現了增⾧。針對前者,特區政府過去一段時間表現不俗,通過多項政策,成功吸引了不少的新移民,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力;針對後者,特區政府苦無良策,反而因為推進大灣區的融合而導致大量的消費北上。

至於固定投資,基本上是圍繞樓宇建造與公共工程。目前民間投資意願低迷,政府又為財赤所困,因此需要新思路拉動香港的固定投資,進而帶活整個經濟。在筆者看來,能夠同時激活私人消費與固定投資的切入點還是土地與住房。對於很多香港人而言,最大的剛需仍是住房,只是房價縱有回調但仍是高不可攀。如果政府願意放棄土地財政,參照新加坡組屋模式,通過有效控制土地開發與房屋建造成本,讓合資格民眾得以成本價購買體面的居屋;如果政府修改舊樓收購政策,以公私合營的方式強力推進老舊城區的改造,那麼不僅固定投資的增⾧有了保障,私人消費也會因為房屋建造而將呈現剛性的增⾧。這樣的「土地房屋新政」或許正是幫助香港走出經濟困境、解決深層次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劑「苦口良藥」。問題是,特區政府有勇氣與膽識開啟這樣的新政嗎?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