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對電動車徵高稅 中法關係「遇冷」
來稿作者:陳文坪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6日國事訪問法國,並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三方會晤時指出,中歐之間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沒有根本利益衝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雙方應堅持夥伴定位,堅持對話合作,深化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凝聚戰略共識,開展戰略協作,推動中歐關係穩定健康發展,為世界和平和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習近平結束訪歐(法)行程後,中國外長王毅在記者會上形容這是一次傳承友誼、增進互信、提振信心和開闢未來之旅。
媒體也報道,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習近平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是把法國當成一個突破口,加劇歐盟與美國之間的分化,減弱美國對中國的圍堵。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發表文章題:歷史長河中的又一次「中法相遇」——習近平主席對法國第三次國事訪問紀實,通篇都用華麗的辭藻歌頌中法過去的友誼,泱泱大國元首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不過,卻將法國、歐盟所擔憂的一些事項輕描淡寫、甚至束之高閣。
外界以為這次元首外交「化解」了中法、中歐之間所「關切」的矛盾。中法、中歐關係將能跨步向前邁進,以此達到催化歐盟與美國之間關係的裂縫。然而,時間卻給出不同的答案,事實並非如中方媒體自我宣傳般美好。
一個月後,美國總統拜登到法國出席諾曼底登陸80周年紀念活動,6月8日也對法國展開國事訪問。拜登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時就烏克蘭局勢、以巴衝突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兩人隨後公布了法美合作路線圖,並同意增進合作以制衡中國的經濟行為。
馬克龍在愛麗捨宮會見拜登後告訴記者,烏俄衝突「有關歐洲的安全與穩定」,他感謝美國軍援烏克蘭,並指出兩國在烏克蘭議題上「意見一致,也就是對國際法以及人民自決自由的尊重」。 但馬克龍話鋒一轉,在經濟方面,雙方討論了美國和歐洲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應對中國商品進口對本國經濟的影響。「我們對中國潛在的不公平做法表達了同樣的擔憂,這些做法會導致產能過剩,對全球經濟有着重要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協調一致採取行動。」
從另一層次來說,馬克龍不會因習近平對法國作國事訪問而與中方「攜手合作,開創未來」,而是會與美國一道,制衡中國「不公平」經濟行為。即所謂的「產能過剩」,對不公平的競爭向中方說「不」。
馬克龍才送走拜登,歐盟委員會6月12日就宣佈,將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徵收17.4%至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而法國總統馬克龍是率先表態支持的。
回顧今年4月,馬克龍、馮德萊恩聯袂訪華,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遠超外界預期的高規格接待,隨團的法國企業也收穫滿滿。這在經濟層次上是達到了外交所取得的成果。
但外交不單單是經濟的一面,還有更高層次的政治須要表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中方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表示自己是「中立者」,希望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衝突,也沒有要求俄羅斯軍隊撤出烏克蘭領土。似乎告訴全世界,佔據他國領土是可以接受的,令許多歐洲國家產生質疑。
德國副總理哈貝克6月21日訪問北京、上海,也告訴中方官員,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羅斯,是柏林和北京經濟關係惡化的主要原因。他說,中國應該明白,德國和歐洲的安全利益已直接受到俄烏衝突影響。
中法建交60年,兩國元首也在今年4月、5月分別互訪。在邁向下一個里程碑開端之際,兩國關係卻在這重要分水嶺上「遇冷」,可說是令人不勝唏噓。
回顧過去,法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外交政策上都是獨立自主的,也不會靠向美國。法國作為歐盟的老二,在對華政策上都有自身的主見,視中方為朋友。過去多任領導人在對華政策上都獲得中方讚許。
但在關鍵時刻,法國的關切、歐盟的安全受到侵蝕時,中方卻以「中立者」姿態來表達意見。馬克龍、馮德萊恩多次公開表達中方能發揮影響力,但只能眼睜睜等待而無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初剛訪問法國。兩國建交60年的關係,令外界翹首以待。一個月後,美國總統拜登同樣國事訪問法國。美法卻聯合一體,法國就與美國一道宣佈協調一致採取行動制衡中國。
無法穩住法國、德國,中法、中歐關係,來到「遇冷期」。從這一點看,習近平訪問法國,並沒有取得最佳成果。問題出在哪裏?或許不難理解。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