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畢業變失業?在荒謬中實現自我
在現今香港社會,年輕一代被塑造成抗逆力低、不負責任、「唔知自己想點,淨係知自己唔想點」的「港孩」。然而,負面標籤的背後,卻是社會仍停留在舊式「獅子山精神」的思維,無視香港客觀環境早已改變的事實。當今香港社會的功利文化強勁、經濟產業單一、勞工與公司關係早已轉變……面對種種荒謬的現實,不少年輕人都感覺十分壓抑,對畢業後的前路更感消極。但現實愈是嚴峻,年輕人更應要努力活出自我,實踐自我價值。
香港社會迷戀舊式社會 忽略社會變遷
現時香港提倡的「香港精神」,是在機遇處處的7、80年代下所提出的「獅子山精神」。無論是政府或主流媒體的主張和論述,仍然以「成功」、「有用」、「有意義」及「年輕人肯捱就可上流」作前設。但現實卻是,可以快速在社會階梯上流的社會大環境早已不復存在,年輕人亦不再相信只要肯捱便可成功的「真理」。
2017年的香港,產業不夠多元,年輕人選擇職業的空間少之又少。不是每個人都想,又或適合在旅遊業、金融業、服務業、地產方面發展。至於北上或到外國尋找機遇,也是知易行難。
選擇少之餘,現時許多白領工作中,有大量人都只可擔任「例行工作」的崗位,例如文件整理、資料輸入等。這些工作的內容本是零散又重複,不單無助個人成長,亦不鼓勵年輕人探索人生意義。因為在這種「例行工作」的崗位思考如此重大的問題,似乎只會令人更無法忍受眼前瑣碎的工作,或自欺欺人,「好有價值」地生活下去。
但這種空洞的「價值」,並沒有實質內容支撐。在現今散工、合約工泛濫的情況下,再沒有「公司會照顧你一世」,等閒便轉換工作似乎象徵自由,其實「肉隨砧板上」才是年輕人面對的現實。在這種不斷被不同的公司聘用,然後又離任的普遍情況下,誰比誰更靈活、更識走位、更有適應力,誰就是贏家。但無論最後成為贏家或輸家,人在這種變動中,價值觀都會改變。因為在不斷變動的情況下,員工一方面要築起防衛心理,採取被動和冷漠的「唔上心」態度,另一方面則難免要在工作中不斷追求自我肯定、調整、否定。最後的結果是築起自我保護的自戀心理,認為萬物皆虛無,惟有自己最重要。
年輕人「無得想點」 只有僅餘選項
現時許多年輕人被指為「唔知自己想點,淨係知自己唔想點」;但即使年輕人知道自己「想點」,當他們說出想當一個文學家、或音樂家、或哲學家、或太空人,又沒有相對的家庭背景支持下,社會會不會給予支持?又有怎樣的資源與環境去培育?在環境所限,沒有選擇之下,年輕人就只會變成「無得想點」。
以「漠然」面對生命中種種荒謬的嘲笑
現實世界的許多荒謬,似乎都在走來嘲笑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徒勞,並對我們說:「世界本無意義」。而強大的荒謬感甚至會令人覺得無處可逃,只能走向宗教、盲目希冀、或自殺來了結一切。
現時香港的年輕人同樣有感社會種種的荒謬,被種種現實問題如金錢、房屋、三餐溫飽等壓倒;而着重應付考試的教育根本沒有協助年輕人建立一套思考社會與個人問題的邏輯思維與價值觀,大部分年輕人缺乏多元角度去思考問題,最後又會被固有的社會價值觀影響,又或乾脆不去思考人生意義。
雖然人被社會重重包圍,無法擺脫外圍的影響,但既然「無路可逃」,不如勇敢地接受和擁抱生命的「荒謬」,了解它的存在原因,最後抗拒、甚至摧毀一切強加於自己的「價值」,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存。
政府當然必須改變現時的經濟結構以及教育體系,但個人的自主也需要磨鍊,因此必須反覆問自己「我為什麼這樣做?」,惟有在不斷叩問自己行動的意圖與動機之間,價值觀與人生觀才會建立起來。
社會的壓迫確是讓年輕人快要喘不過氣來,面對種種難關,政府需要改變,也需要年輕人自主的面對,以積極行動來自我實踐。正所謂「想知聽日會唔會過得好啲?後日你咪知囉」,年輕人在現今的香港要立身處世、活出自我,若然擔憂明天,不如切實行動,在不斷思考與行動中活出自我,實踐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