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裝天眼派「牛肉乾」 違泊問題一掃光?
香港的違例泊車問題嚴重,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建議在違泊黑點裝設閉路電視,加強監控、打擊,保安局局長黎棟國表示在研究後將會向公眾交待。違例泊車造成道路阻塞、甚為擾民,若然安裝閉路電視有助解決問題,政府理應盡快實施。然而,現時泊車位短缺,加上私家車數量不斷上升,就算政府加裝閉路電視,相信問題亦難得根治。
借鏡星洲經驗 需考慮本土實況
田北辰提出此建議,相信是因為過去警方推出多項打擊違泊措施,都未見成效。在去年六月起,警方發起共六次打擊違泊行動,本年初更提出增加違泊罰款,以圖加強阻嚇力,惟違泊問題卻仍舊猖獗。
對比香港,新加坡在違泊黑點加裝閉路電視後,問題大為改善。現時新加坡一共設70個監察區,過去,這些區域每日約發30張告票,政策實施後,每日則減至3張,成效顯著。
然而,此政策在香港的成效卻成疑問。姑勿論這項政策是否符合《私隱條例》的規定,更加關鍵的是,香港近年汽車數量不斷上升,車位短缺,可以預見,在短期內閉路電視也許能收阻嚇之效,惟長遠而言,若車位仍舊不足,當市民洞悉閉路電視的位置,自然會懂得避險,到其他區域泊車,違泊的問題將會故態復萌。
只懂派「牛肉乾」 治標不治本
可以說,加重罰則、監管不過是治標,而不是治本。在過去,政府已然推出多項阻嚇措施,問題卻未得解決,就是因為政府未有根治違泊的根本問題:汽車數量增長太快、泊位數量增長未能追上。政府在參考新加坡的監管政策同時,必須正視背後的政策脈絡,參考其治本之道。
不能忽視的,是新加坡除了實施監管政策外,也在抑制汽車數量增長上下了不少工夫。新加坡政府在2009年,便已定立控制汽車數量的長遠政策、目標,逐步控制汽車的增長,在2009年前,新加坡的汽車目標增長率為每年3%,在2009年起,則定立目標,將增長減半至1.5%,在2012年8月起,再減至1%,而最新的目標,更是降至0.25%增長。
其根治問題之道,在不斷增加擁有汽車的成本,令私人汽車成為奢侈品。當地每年均會發出「擁車證」配額,市民需進行競投,觀乎最新數字,除電單車外,其他車種的「擁車證」價格都貼近5萬坡元,接近28萬港元之多。汽車數量下降,車位的需求量自然隨之降低,當政府加強打擊違泊,車主也可以將車輛泊回車位。
反觀香港的情況,政府卻從未訂立長遠目標,隨着車輛不斷增長,車位卻未有增加,令不少車主迫於無奈違泊。截至本年1月的數字,香港的私人汽車數字為53.8萬架,比起2005年的35.1萬架,升逾5成。然而,近十年來,設有收費咪錶的停車位數目,仍停留在約1.7萬個。車主買車時向政府交稅,自然希望物盡其用,駕車代步。可以說,在現時的情況下,違泊不過是政策失誤所造成的悲劇。
研究再研究 何時才落實?
大城市車位不足的問題舉世皆有,不同國家均會推出限制私人汽車在繁忙時段駕車的政策,就像新加坡的「Off-Peak Car」計劃,只要車主承諾在平日早上七時至晚上七時不開車,即獲退還1.7萬坡元擁車證費用。惟香港政府在這方面只懂研究再研究,未有付諸實行。過去政府曾就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作多次諮詢,卻遲遲未有落實;車位短缺,汽車不斷湧入市中心,違泊問題自然嚴重。
事實上,政府並非不知問題的本因,在2014年12月,政府曾發表《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提出種種解決香港道路問題的方法,建議落實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和牌照年費、電子道路收費等治本政策,當中有不少都有助解決違泊,惟在交出報告後,真正落實的卻是寥寥可數。
政府在這事件上知而不行,無疑一再突顯其懶政思維。政府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往往以研究為由不斷拖拉,在議題冷卻下來後,便不了了知。可以說,違泊問題已然是社會的積疾,如果政府一直不敢正視問題本因,只隔靴抓癢,一味以多發幾張「牛肉乾」掩蓋問題,不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問題只會一直耽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