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港珠澳大橋淪「豆腐渣」 又是中資的問題?
港珠澳大橋的混凝土測試涉嫌造假,廉政公署於本周二(5月23日)公布拘捕兩名涉事的承判商高層及19名職員。港珠澳大橋過去負面新聞不斷,除了嚴重超支、致命意外頻生,現時更被揭施工質量很可能不合格。雖然有人質疑,港珠澳大橋的工程質量,以至近年本港大型建築工程流弊叢生,和內地建築商大量承接香港工程有關,將「豆腐渣」工程問題帶到香港。惟更須問的,其實是負責監管的港府為何每每被蒙在鼓裏,到東窗事發才如夢初醒?
工程質素參差 又是中資問題?
對於這次事件,涉事的承辦商是一家負責檢測工作的顧問公司,公眾自然有一個疑問,就是這家公司為何、為誰在檢測過程中造假?當中是否涉及貪污,掩飾工程質量不合格?又或是如一些業內人士所指,有機會是因為貪方便,顧問公司才杜撰報告?對此,廉署固然有責任,向公眾詳加解釋。
然而,在事件被披露後,有人將矛頭指向內地的建築公司,更指在回歸後,香港政府大開中門將基建生意交由內地公司負責,令工程質素下降,將內地的「豆腐渣」劣質工程帶到香港。這種心態或許是出於近年有關建築質量的事故,往往見到內地公司的身影;但必須強調的是,在事件釐清前,公眾實不宜妄下判斷。
須知,早在港英年代,就已經有不少內地建築公司承接政府工程。觀乎立法會文件,當年赤鱲角機場、東涌發展計畫的部分工程,也由內地公司獨力或聯營承辦,故將港珠澳大橋的問題,簡單地歸咎回歸後內地公司「污染」香港,實在欠缺根據。
更何況,此說未免忽略、甚至蒙蔽了問題的本因,就是工程項目花費甚巨,且難以監控。為求利潤,行內一些害群之馬會藉「偷工減料」降低成本,這情況可謂「不分國界」。就像涉及鉛水事件的承建商,除了內地公司外,也有港資公司,在外國方面,就連以工程質量見稱的日本,也曾在2015年發生大規模的短樁事件。
因此,就算是哪個國家的公司承辦工程,政府都必須嚴控建築過程,以防偷工減料;在近年來發生多宗的建築事故,明顯就是政府未有盡其監管之責。
吸收鉛水事件教訓 紙上監管不可再
事實上,香港政府監管工程不力的問題,已非新鮮事。除了近年來屢屢被揭工程超支,在回歸初期更出現短樁事件。而在早前的鉛水事件上,政府委託進行的獨立調查報告亦指出,政府往往依賴承判商,只進行「紙上監管」,只要承判商說合格,政府官員就糊裡糊塗地簽紙作實,以致每每後知後覺。在鉛水事件上,政府官員竟一直未有發現水管含鉛,在不少屋邨入伙、市民飲了不知多少杯鉛水後,才由民主黨揭發事件;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顯非市民所能接受。
在這次事件上,政府官員的態度與鉛水事件幾乎如出一轍,就是在大橋幾近落成後才發現事件。政府明知工程「出蠱惑」的問題一直層出不窮,特別是對於港珠澳大橋這般的重點工程,何以不能更主動監察工程進度與每個檢測細節,防止類似的造假事故又再發生?到底要發生多少次同類事件、問題要多嚴重,政府才能痛改前非?
尤有甚者,涉事的承判商過去曾承接包括第二期第一階段梅窩改善工程的設計、監督、古洞南設立農業園等工程等等,現時該公司承辦的工程是否涉及同類事件,對市民有多大影響,尚屬未知,惟這事件已令市民膽戰心驚。故政府必須下定決心,檢討監察程序,不能在每次工程出事後,以工程外判為由卸責,而是要更主動、積極地監控各項工程,免讓香港再次蒙污。
事件影響甚巨 須防患於未然
在另一方面,改革現時招標程序、準則,已是刻不容緩。按理而言,港珠澳大橋是大灣區的重要一環,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而該工程也由珠海、澳門聯合興建,一旦港方的工程進度出現問題,將牽連甚廣,故港府必須嚴加監控,更要找來具質素的承建商負責。日後在政府的招標過程中,應將施工質量、施工單位過往的紀錄,有否在本港或外地涉及嚴重的施工質量問題等,作為更加重要的考慮因素。
綜觀港珠澳大橋的施工過程,實在難讓人滿意。這令人懷疑,在這次工程,政府是否有考慮到承建商的往績,還是只考慮價錢,而忽略了工程質量。更令人關心的是,在港珠澳大橋多宗事故發生後,政府如何從機制上確保工程質量合格,避免再因官員懶政、疏忽監管,導致工程質量接二連三出現問題?有關當局必須清晰交待,挽回市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