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數字的背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郭伯偉1960年代在任財政司時,盡可能都不收集經濟數據或者社會統計調查。信奉市場經濟的他認為愈少數據在手,政府就愈不用「干預」經濟運作。不過時至今日,在所謂大數據年代,不管是否佛利民的信徒,大部分政府也會積極收集經濟和社會數據,以便科學地制定政策。做生意的商人更是敏感,務求掌握最準確的市場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國家統計局暫停公布青年人失業率的做法會引起爭議。

內地公布7月份失業數字的同一日,香港政府公布的一個最新數據亦引起了不少迴響——2023年年中本港人口回升至749.81萬人,較一年前增加15.2萬人或者2.1%。

新增人口從何而來?原本估計去年底的本港人口跌至733.32萬,現在卻大幅向上修訂為747.26萬人,當中主要來自流動居民由13.6萬改為24.9萬人。其次,統計處估計常住居民在今年上半年亦增加了2.57萬人。

按年齡層劃分,20至24歲和25至29歲的人口經修訂後分別上調4.5%和2.6%,加起來涉及超過2.4萬人。另外,60至64歲和65至69歲的人口亦上調2.1%和2.2%,較原本估計的增加2.5萬人。

由於修訂的人數主要是流動居民,按照定義推論,應該有不少香港人去年並不在香港,但今年上半年曾經留港一至三個月,因而被重新計算為本港人口。而事實上,今年1月至2月、農曆新年前後,機場曾經錄得香港居民的淨入境人次。

不過流動居民的定義是在港少於三個月,因此可能只是短暫回來而非留港發展。而本港的勞動人口亦徘徊在380萬左右,參與率持續創新低,目前數字僅為57.5%。人口老化,而香港居民淨出境的趨勢未見逆轉,一時的人口「回升」難以為香港注入新動力。

再者,若以現時的749.81萬人口計算,即使今年經濟增長達到政府預期的4至5%,亦只相當於人均生產總值38.4至38.8萬元,回到2021年的水平卻無法突破2018年的高位。

官員和議員最近倡議搞夜市,有食肆表示擔心,有酒吧表示歡迎。按照政府說法,食肆業務持續改善,收益按年顯著上升24.3%。但眾所周知,去年第二季的市道受疫情打擊,低基數效應才造就現在的「按年顯著上升」。

與2018年和2019年相比,扣除物價變動後的食肆收益數量指數現在仍然低了15%和13%,這還未計同期普通食肆牌的數目多了一成幾。換言之,市面上比起四、五年前更多的食肆,加起來卻沒有原本的收益。

經濟數據和統計調查能夠反映社會情況、市道生意,但這同時意味了如何解讀數字,將會很影響官員如何制定合適政策。郭伯偉雖然很不願意「干預」市場,但至少他亦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