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檢測與私院 應對疫情要精準
特首李家超由泰國曼谷返港,在機場核酸檢測呈陽性,有人關注他外訪期間曾與國家主席習近平交談,會否有傳播風險。由於李家超在泰國每天的快速抗原測試結果皆為陰性,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在電台節目指出,快測陰性的病毒量較低,而且確診超過24小時前的傳播機會「微乎其微」。
若然這個說法成立,那麼當前的防疫措施或許亦有檢討的空間。例如入境者首三天「黃碼」期間不能在餐廳堂食,但由於他們不只在抵港及抵港後第二天須接受核酸測試,而且每天亦要進行快測,結果呈陰性的話相當於病毒量低,傳播風險不高。即使他們的第二次核酸測試呈陽性,但若然確診超過24小時前的傳播機會「微乎其微」,那麼是否也可以容許他們堂食?
個案升兩成 重症近百宗
近日香港疫情升溫,過去七天平均每日新增7千多宗個案,按周增加兩成,留院人數已屆2500水平,重症約100宗。公立醫院壓力增加,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近日表示,已有預案或許要無奈削減其他服務,並形容情況「很不理想」。在這個時候再提檢討防疫措施,或許「政治不正確」。
但正如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所說,最重要的是精準抗疫。數據來說,在過去七天的輸入個案佔整體感染7%,佔抵港人次不足4%,可見入境者的疫情風險不算特別高。局方應該研究數據,從科學角度衡量快測陰性者的傳播風險,若不構成實質威脅,放寬也只是基於科學角度的精準調整。
分流緩壓力 應調動私院
另一方面,公營醫療體系承受的壓力亦要正視。高拔陞呼籲病人盡量可向家庭醫生、私家醫生求醫,醫管局亦安排轉介病人至私家醫院。呼籲重要,但單靠呼籲並不足夠。眾所周知,香港並非醫療能力不足,而是公私營需求失衡。局長盧寵茂研究強制醫護人員在公立醫院服務一定年期,亦是衝着失衡問題而來。如今公立醫院床位已要動員2500張,當局應研究更多方案以分流病人,善用私家醫院及私人診所的力量共同抗疫。
事實上,醫管局去年起已經與中大醫院展開協作計劃,轉介新界東聯網內科等專科病人。醫務衞生局周一(21日)又成立策略採購統籌處,透過私營醫療界別向巿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李家超政府可從這個方向著手,令更多私家醫院、私人診所與政府合作,除了轉介病人之外,亦可派醫護人員到醫管局聯網醫院支援。與強制服務公院的方案相比,這些協作計劃已經來得溫和,值得當局更積極推行,甚至研究能否強制執行。
防疫之道一方面在於控制傳播風險,另一方面要防重症、加強醫療體系承受能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和特首李家超先後確診的個案或許予人一點樂觀的理由,前者幾天內快速康復「轉陰」,後者服藥後仍能在家工作。不論如何,應對疫情沒有簡單的放寬或收緊策略,必須多管齊下找出可持續的操作。
內地個案增 重症可求零
內地近日疫情回升,但廣東省和北京的挑戰各異,對廣州及對石家莊的處理手段不會完全相同。廣東省本地確診3百多宗,無症狀感染逾8千宗,但未有死亡案例;北京本地確診及無症狀感染加起來未到1千宗,但最新兩名分別88歲及91歲的長期病患者不治離世。正在北京被封在家中的內地傳媒人胡錫進亦指出,「絕大部分感染者都是無症狀和輕症」,「力爭重症清零」,「廣州幾乎是零重症」不能算失敗。
簡單的封城或者靜默已被肯定為不是最好辦法,當地政府必須針對傳播和感染途徑、感染個案特徵、個別群體的風險、醫療方案等層面對症下藥。精準應對,內地如是,香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