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長遠房策願景 利用KPI提速提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在本星期一(10月31日)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2年周年進度報告》,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在43萬個單位不變,當中包含七成即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而在第一個五年期即2023-28年度預計建屋量推算可達12.77萬個單位,但依然只佔十年總目標量四成左右。

這次未來五年的公營房屋建造量推算是歷來五年期預計量最高的一次,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過去幾份報告,這次的五年期推算範圍延後了一年。以往推算範圍不會包含發表年度以後期間,主要原因是未來項目「發展時間較為浮動」。今次當局公布這個數字,雖然能讓市民提前看到未來美好願景,但得確保工作進度能如期落實。

《長遠房屋策略》報告估算本港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約為12萬戶,當中有約9萬戶居於分間樓宇單位。(李澤彤攝)

公營房屋推算範圍有變

例如2018-23年度起初預計建造逾1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去年降低至9.8萬個,今次報告更隱去了這五年期的數字。期間前四年房委會與房協實質建屋量接近8萬,加上本年度計劃興建單位可能是9萬。至於後續的2019-24年度推算建屋量,今次則進一步下調至不足8萬。

《長策》年度報告經常調低推算量,甚至實際建屋量低於推算。對於「頭輕尾重」的情況,報告再三陳述卻不設法改善,任由問題拖延下去。這種機制是否能夠監察建屋進度,令願景落實,作用實在成疑。

房委會早前決定於及安達臣道石礦場,分別以組裝合成法兩幢28層高及另外一幢17層高的大廈。(資料圖片)

需要切實措施落實願景

《長策》往績告訴我們用一時推算數字得出的美好願景,結果往往未能夠成真。從2012年開始已結算的六個《長策》五年期裏,不見任何一次公營房屋實質建屋量能達到首次推算水平,並且也只有兩次能夠勉強達到最後經過下調的推算水平。推算數字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帳面自我滿足,要有辦法將其化為現實。

舉例來說,《施政報告》提出公營房屋擴大使用「組裝合成」、「設計及建造」合約,這些措施固然都有望能加快房屋供應。然而當局目標僅是下個五年期即2028-33年度內落成的項目逾半採納相關做法,對首個五年期即2023-28年度則無相關要求。我們理解近期項目有些已經批出契約、無法改動,但對下個五年期的要求顯然過於寬鬆保守,未能盡用加速建屋空間。

本屆政府成立「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的時候,曾經交代其職權範圍包括「作為監察的一部份,制訂及不時更新10年公營房屋新供應的預測,以供公眾查閱及方便監察」,而行政長官李家超剛發表的《施政報告》裏,又將每季向公眾提供五年期的公營房屋項目資料列為「績效指標」之一。當局理應配合這些工作,趁機改革整個《長策》報告機制,加強其監察作用,譬如在評核政府部門績效時直接加上與《長策》掛鉤的指標,又或者在工程項目招標延誤罰則設置期限時直接套用《長策》的推算結果。只有當《長策》推算與後續建屋項目產生具體聯繫,它所設定的目標才有機會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