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不如增加政府投資
英國政府雖然撤回部份減稅計劃,惟首相卓慧思(Liz Truss)並未放棄減稅刺激增長的方向,她在周三(5日)堅持稱減稅是「道德上及經濟上應該做的事」,希望獲得更多支持繼續推動其減稅方案。
推動經濟增長是各界所欲,問題是減稅是否恰當方法。卓慧思自言她的經濟政策是「供應側改革」,也是「最像保守黨」的政策。供應側經濟是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一個分支,其認為減稅、去規則可以刺激市場力量投資,改善供應側的生產力;而當供應上升,貨物和服務的價格便會下跌,最終可以刺激到就業並改善經濟增長。與供給側經濟理論互相現合的還有「滴漏效應」理論,即只要改善富人的生活水平,經濟成果便會自然地分享到基層人民
卓慧思重施故技
從歷史角度看,由於過去幾十年先進地區的通脹都比較輕微,比起壓低供應價格,政府和經濟學家更著重於如何刺激需求的「需求側經濟」。然而,近來強勁的通脹水平卻令人回想起70年代尾、80年代初的時代,當時美國的列根、英國的戴卓爾夫人、日本的中曾根康弘基本上都奉行供應側理論,通過大幅減稅同時嚴控貨幣供應等政策成功壓制高通脹並保持經濟增長。卓慧思本身就視戴卓爾夫人為政治偶像,加上以往對抗通脹的成功經驗,也就不難理解她為何考慮重施戴卓爾夫人的故技。
然而,卓慧思此刻復興80年代的老方法,無疑是「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不但改善經濟不得其法,也違反了分配正義。與40多年前相比,今日的經濟起了巨大變化。英國經濟增長緩慢與其勞動產出效能變低有關,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英國的人均每小時生產GDP以2008年為分界點,之後一直處於躺平狀態,多年來一直維持在每小時90至100鎊的水平。人均產出沒有提高,而人口又沒有明顯增長,GDP及經濟增長自然緩慢。
所謂供應側經濟便是試圖通過投資改善GDP生產效率,然而這方式很可能只對以製造工業拉動的經濟體有明顯作用。「鮑莫爾病」的理論說明,服務業的生產效率在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因為科技進步而明顯提升,即使進行投資也未必一定能提高生產效率。服務業佔英國GDP超過80%,減稅很可能只會讓企業用於回購及派息,未能起到作用。美國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減稅政策就證明了這點。
創新提升生產效率
既然生產效率是增長關鍵,那英國政府便應該對症下藥思考如何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以西方先進地區的生產成本而言,很難期望可以吸引基本工業回流,那餘下最有可能的便是通過創新科研,創造新的技術和需求,提升各方面的生產效能。例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近年都成為推動新增長的主要動力,要能找到類似於新能源一般的新方向,便得加大投資到科研創新上。另一個例子就好像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方面的突破,可以突破人手一直以來的局限,未來可能顯著提升服務業的生產效能並改善「鮑莫爾病」。好像送餐機械人等就已經改變了人手販賣的模式。因此如其減稅,政府倒不如應該加大對關鍵科技領域的投資才是正確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
香港的經濟同樣面對非常大的困難,按周四(6日)香港大學的香港宏觀經濟預測今年香港的經濟增長將為負0.6%,出現衰退。但說到要刺激香港經濟,很多人仍然習慣性地試圖重複過去成功的老辦法。香港過去在經濟自由主義中得到成功,很多老一輩也是理論信徒,就好像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堅信催谷樓市可以支撐香港經濟。但時移世易,這些方法已不再適合,自由市場、滴漏效應近年出現的問題到處可見。例如貧富懸殊不斷擴大,樂施會近日公布了《香港貧窮狀況報告》,顯示最富有家庭與最貧窮家庭相差由2019年的34.3倍擴大至今年第一季逾47倍。香港絕對不應像英國繼續盲目跟從經濟自由主義,而是應該積極發揮政府功能,主導經濟向正確方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