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民粹政客騎劫政黨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英國前外相卓慧思(Liz Truss)周一(5日)在保守黨黨魁選舉中,以81,326票打敗獲得60,399票的辛偉誠,並於翌日經英女王任命為新首相。卓慧思的作風甚具爭議,一些人批評她僅得到8萬多張選票,佔英國4700多萬總登記選民不到0.2%,憑着這麼少選票而成為首相的民主授權不足,甚至反映英國政治制度不夠「民主」。

不過,這種批評並沒有考慮到英國選舉制度的邏輯,並不算公道。事實上,並非所有民主選舉制度都是由選民直接選出領袖,若認為只有直選才算民主,那是偏頗和狹隘的理解。英國所行的民主選舉制度歷史悠久,某種程度上可算是全世界延續最長時間的一個,基礎是以國會為權力核心的議會制。由於英國議會座落於倫敦市內的西敏宮(Westminster Palace),其制度因此又稱為「西敏制」。

英國首相卓慧思:英國1922委員會(1922 committee)主席布雷迪(Graham Brady)宣布卓慧思當選保守黨黨魁,以及將擔任英國首相。圖為2022年9月5日她上台與他擁保,接受他的祝賀。(AP)

西敏制議會制的遊戲規則

議會制跟總統制國家的民主選舉的最大差別,在於前者選民不是直接選出政府領導人,而只是在不同黨派之間作出選擇。選民按黨派的執政理念來決定是否投下一票,得票最多的黨派則在議會執政,或與其他理念相似的黨派組成執政聯盟,而政府領導人則由執政黨自行選出。由於執政黨已在選舉中得到大部分民意授權,因此其選出的領導人也可視為間接有民意授權。以英國為例,2019年大選時選民已投票支持保守黨,約翰遜這個黨魁本身亦非由選民直接選出,他辭職後由誰繼任由保守黨決定,並不需要再全國重新普選一次。

在這制度之下,選民在投票時已充份知道領導人並不是由自己直接選出來。民主本來就可以有多種形式,這種選舉制度的差異難言用於全盤否定為不民主。而且除了英國之外,大部分歐洲國家、印度、日本都是實行議會制,民眾同樣不能直選領導人,但並不影響它們是否民主。

「特朗普化」令議會制變色

真正影響英國政治民主成色的,並不是卓慧思只得保守黨員投票支持的問題,而是英國政壇近幾年日漸脫離以往政黨政治的框架,黨魁由代表黨派理念漸漸變成騎劫政黨的政治表演家。這個風氣可以說是在2016年美國大選時由特朗普所帶起,他特立獨行的言論和政治取態都跳出了傳統美國黨派政治的框架。初時,特朗普似乎為政壇帶來新刺激,但他以民粹主義煽動群眾的不理性以獲得支持,反而漸漸騎劫了共和黨。上月,共和黨內曾支持彈劾特朗普的眾議員利茲切尼落選黨內初選,便被認為反映了共和黨被特朗普私有化成「特朗普黨」的證明。

而將民粹元素移植到英國政壇的,便是曾被稱為「英國特朗普」的約翰遜。約翰遜同樣走民粹路線,以煽動英國民眾支持脫歐而在政壇快速崛起,並得以接替無力完成脫歐協議的文翠珊。他的民粹支持度令他得以騎劫保守黨,使黨內日漸分裂,政策不得不向其個人目的傾斜。在這樣的民粹風潮之下,選民投票到底是在意黨派的執政理念還是因為個別政客的民粹風格,已漸漸變得模糊不清。

約翰遜有「英國特朗普」之稱。(路透社)

現在約翰遜因為無力處理英國亂局而辭職,但一方面保守黨內部已經失去了方向,另一方面選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認何的是保守黨還是約翰遜,又或者只是希望有政治人物能帶來一些改變。卓慧思當選的問題不但在於她政治作風具爭議性,減稅的主張不能解決英國問題,而且她在黨內支持度也不足,與辛偉誠的差距只有14個百分點,不單比2019年約翰遜與對手的差距32個百分點有很大差距,也是自2001年以來保守黨兩位候選人投票結果最接近的一次。這樣她難言代表保守黨以及其選民基礎,能否整合黨內分歧也成問題。

YouGov上周一項民調顯示,只有12%的英國人預期卓慧思會是好首相,52%預期她是差劣領袖。而《觀察家報》的另一調查亦指出,2019年大選投給保守黨的選民中只有35%覺得卓慧思可以勝任。由此看來,卓慧思難言是一個好的民選代表。英國政壇的困局也在在反映了,破壞西方民主制度健康基因的最大因素是民粹思潮正在騎劫政治,而非所謂來自中國的外部威脅。如果西方只知道強調中國威脅論,卻任由民粹繼續下去,他們的民主政治將會面對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