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的時代終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最後給予公眾的身影,是去世前兩天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接見並任命新首相卓慧思。也是在這個她非常鍾愛、與家人渡過無數時光的王室莊園,這位英國歷來在位最長的君主撒手人寰,結束她長達七十年的女王統治,以及九十六年的在世人生。

沒有誰能夠像伊利沙伯二世那樣,一個人寫下了一部現代史。出生於大英版圖正值顛峰、帝國統治全球五份一人口的1926年,她作為喬治五世的次子的女兒,不會知道自己將在26歲的時候登基。1952年因父王駕崩而趕回倫敦,侍立梯前的首相是邱吉爾。從邱吉爾到卓慧思,從蓋世雄才到投機政客,在位共歷十五名首相的伊利沙伯二世見證了大英帝國的衰落以至後帝國時代的掙扎。

從帝國瓦解到後帝國掙扎

英國的轉變從來都是漸進而穩定的。英國君主立憲、首相治國的政治秩序在十七、十八世紀之交發展而成,從光榮革命、權利法案到佐治一世起用羅拔華波,沒有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豪情熱血。而大英帝國的衰落則起於伊利沙伯二世之父、喬治六世的時代。戰後印度、緬甸、馬來亞相繼獨立,伊利沙伯二世繼位後英國再歷蘇伊士時刻,非殖民地化浪潮席捲而來。九七年主權移交的香港便有着「英國最後殖民地」之稱。

既是歷史發展使然,也是伊利沙伯二世的順勢而為,她在位這七十年間英國王室經歷祛魅。在還是黑白電視的年代,她的加冕大典歷來首次以電視廣播;在社交媒體的現在,以英女王為首的王室成員積極貼近民眾。面對戰後着重民主、平等的思潮價值,這位國家元首一直表現謹慎而安份,由1963年的換相危機、1974和2000年的懸峙國會,到2019年約翰遜休國會以強脫歐,英女王皆沒有介入政治。

價值與意識的象徵典範

君主制度此封建遺物能夠在英國續存至今,伊利沙伯二世功不可沒。英女王致力要成為一個軟的、象徵性質的國家元首,體現傳統價值和集體意識,一種對國家的忠誠和奉獻精神。她雖然階級在上,卻沒有談論政治的自由,也沒有芬蘭總理那「做自己」的自由。夫婿菲臘親王去年辭世後,伊利沙伯二世仍然履行公務,服務國家可謂至死不渝。在個人至上、權威旁落的後現代社會,英女王所象徵的價值是反時代的,也是對思潮的逆襲。

從查理斯和戴安娜的婚姻破裂,戴安娜到梅根的王室叛逆,到安德魯的荒唐醜聞,反王室的聲音無法掩耳不聞。但即使共和主義的呼聲日趨強烈,伊利沙伯二世的駕崩仍然對英國人造成衝擊甚至情感失落,箇中折射出傳統價值和集體意識的重要性超乎了許多人所以為。

香港人緬懷的「事頭婆」

對於曾經接受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事頭婆」的逝世跟即使影響世界格局更甚的戈爾巴喬夫不可同日而語。由中學、醫院到體育館,「伊利沙伯」之名在香港無法不為察覺。英殖對香港社會的影響有如女王頭像硬幣那樣,既是過去卻仍在存留;又好比「QC」(御用大律師)早已改為「SC」(資深大律師)那樣,還是有人擺脫不了老習慣。

英女王訪港的舊照三不五時給翻出來懷念,但沒多少港督會被這樣緬懷。這樣一份去政治化的情懷朦朧而美好——因為朦朧,所以美好。英殖戰前的歧視政策,華人不許涉足歐式風格的社區和建築場所,不可山頂洋人住宅區度宿,有意無意地不被提起。中英談判之前華人無法擠身政府高層官位,但現在為人記得的只有英國撤出前的急劇民主政制發展。若說戀殖,當中既有依附着大英帝國的身份象徵,更有對當前處境的不滿和焦慮。

《皇后大道東》唱得街知巷聞,便是正值六四之後、回歸之前。相隔三十年,「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再次切中時勢。在「人民如潮湧」的當下,不幸地皇后大道西、東抑或中的困擾仍然在一些人心底裏揮之不去。「這個漂亮朋友」這次是永遠的道別,其子繼位成為查理斯三世。一個時代的終結是否可惜,取決於有沒有更好的新篇同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