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告別劏房」路漫長
新一屆政府開局不負眾望,勵精圖治,把握社會熱點議題快狠準。趁時立法會休假,特首連同各司局長頻頻出席各類活動,形成團結友善、積極作為、務實為民的團隊氣圍。在十月施政報告出台前,特首李家超為了實現選舉政綱中的扶貧、土地、房屋及民生方面的承諾,由各司長及副司長帶領,成立四個小組,圍繞巿民最關切的問題展開工作。
來稿作者:黃冰芬
劏房,是香港發展過程中適應居民居住需求變化的結果,盛行之因是單一房間價格較低,租客有能力支付;其相對獨立的居住空間保障租客的私穩意願。特區政府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2021周年進度報告,估算居於環境欠佳的住戶數目為12.71萬個,較2020年12.2萬個再增加5100個。當中有9.22萬戶居於分間式樓宇單位(劏房),比2020年增加3200戶,總人數超過20萬人。劏房的租客主要來自:一、準備申請或正在輪候公屋的居民個人或家庭;二、收入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有能力選擇租住一個較好居所,但正努力籌集置業首期的個人或家庭;三、「三無」(非公屋住戶、無領取任何政府津貼、非業主的人士或家庭)在職貧窮人士或家庭;四、因為便利考慮的人士,如交通、工作、生活便利等。
劏房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其一,有的劏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雜亂無章的改建破壞了樓宇結構,不符合消防要求,危及租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其二,有的劏房內外居住衛生環境惡劣,缺乏物業管理,尤其是一家數口人擠在一個狹小單位,擁擠程度令人難以想像;其三,劏房平均租金高昂,租住呎價冠絕豪宅,以及濫收水電費的租務等問題,租者若想以短暫租住劏房來節省家庭開支,儲蓄購房首期已是愈來愈難。
特區政府在解決劏房存在的問題也做過一些舉措,如提供租金補貼幫助輪候公屋的家庭或個人租住更大空間的單位;現在也積極在開拓過渡性房屋,幫助住在劏房的輪候公屋的家庭或人士。但是,面對不斷增加的劏房需求,這些舉措恐怕是杯水車薪。房委會公布,截至2022年3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6.1年,創1998年以來新高。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非長者一人申請輪候時間超過10年。另外有近五成的劏房戶並非在輪候公屋的隊伍上,存在無法向上流的在職貧窮問題。
小修小補的措施只能短暫回應民意,卻難以解決劏房存在的問題,甚至無助「告別劏房」。筆者認為,「告別劏房」的期盼是以人為先,以居住為本,特區政府要落到實處,就必須大刀闊斧地執行。筆者提出四點建議,拋磚引玉。
過渡房屋紓緩需求 不補地價分割市場
建議一,全面巡察全港劏房,嚴厲執法,免除劏房現存的安全隱憂,收懲前毖後之效。加強劏房租客的保障,除了保障租客的續租權及加租幅度之外,應考慮為起始租金訂立一個基準價格。筆者曾在一輯告別劏房大辯論的節目中,對一位基層代表說過的一句話,尤為印象深刻:「許多居民不是不知道要等,如果租金便宜,環境不是太惡劣,他們都願意等」。大多數住劏房的人士都自覺住劏房只是一個過渡時期,希望在這「過渡時期」政府能減少他們的安居負擔。
建議二,解除法例上的束縛,全方面審視影響土地開拓速度的相關法例法規,如環保條例、巿區重建門檻、土地開發條例、建屋流程等,應改則改,應用則用。民間支持政府多管齊下開拓土地、提高規劃能力、精簡建屋的行政及審判流程,定期公佈土地供應預測,並量化房屋供應量,能公眾了解工作成效,更是希望政府勇於「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積極為政策「拆牆鬆綁」,以供應為主導,主動收購合適的樓宇(如工業大廈)及善用政府物業(如空置校舍)作大規模改裝成宜居的單位,盡快提供更多過渡性房屋以舒緩劏房的需求。
建議三,改變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減低受房地產炒作巿場的影響。在樓價及租金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基層市民要改善居住質素,無可避免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公營房屋。雖然上屆政府多次強調未來的房屋供應有70%會是政府行為,未來10年已覓得350公頃土地,可建約33萬個公營單位,比例達76%,但就算公私營單位共46萬個如期2031內落成,公營單位數達160萬個仍比私營單位總數174萬個少,整體比例依然佔不到一半。建議政府建立有效指標,設定在何時公營房屋要達到整體量的比例(如2035年達60%、2040年達65%),亦可參考新加坡組屋不設「補地價」的安排,杜絕資助房屋流向私人市場,完全分割公私營市場,才能減少私人樓宇價格的變動對公營房屋穩定性的影響,保障基層市民安居的權利。
建議四,檢討高樓價政策。香港的極高樓價及難買樓的城巿排名,均冠絕全球,香港買樓支出為家庭收入中位數的20.7倍。特區政府多年來只強調穩定樓市,從沒措施去調控樓價到一個市民可負擔的合理水平。香港樓價高企,租金自然一樣水漲船高,對基層市民的影響更為明顯,劏房戶的租金佔入息比例已達46%,他們面對的經濟壓力可想,這樣的貧富差距,已非僅靠政府津貼所能收窄。檢討香港的房屋模式,有序地調整至市民可負擔的水平,從而降低租金,有助改善香港人住房難的問題,促進香港的經濟結構多元的發展。
劏房,無疑是香港的社會的悲歌,也是香港經濟發展衍生的問題。從特區政府新成立的四個小組來看,「協助弱勢社群解決跨代貧窮小組」、「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和「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四個小組的設置是「以結果為目標」,好處是提高了統籌及行動的機動性,從硬件配套上到社會服務上雙軌並行,而面對經濟結構性的問題,還是需要制定資本主義巿場下「積極有為」的政策及行動機制。
作者黃冰芬是註冊社工,前沙田區議員,現任民建聯執行委員會委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