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稅改藏暗湧 本地回應不能慢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美國參議院在星期日(8月7日)通過了《2022年降低通脹法案》,該項法案由民主黨提出,內容涉及稅制改革與應對氣候變化、醫療保障等問題的7,400億美元開支,在參議院表決期間由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賀錦麗投下了關鍵一票,各界預料它在星期五(8月12日)的眾議院投票應該可以一同獲得通過。

不過,法案有關「全球無形資產低稅收入(Gilti)」稅制的設計引起了頗多關注,因為它在計算跨國巨介的15%稅率時沒有要求使用國別報告基準,亦無採納追溯母公司稅負的「收入歸股東規則」,而且對個別的租稅扣抵項目傾向寬待,故此未必符合當初總統拜登提出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全球最低稅率」倡議接軌的原意。

香港之所以需要進行稅制改革,並不僅僅是以增加稅收為主要目標,而是要實踐稅制的公平正義。(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個別國家挾帶自私盤算

經合組織與二十國集團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包容性框架在去年10月達成共識,推進包括「全球最低稅率」在內的「雙支柱」方案,行動至今獲得全球超過135個國家或地區簽署參與。不過受到新冠疫情肆虐與國際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相關工作進展並非十分理想,譬如旨在擴大徵稅的第一「支柱」本來訂於明年啟動,可是最新進度報告已經改稱最早得在2024年才會生效。

再者在這個過程中,個別國家或地區的自私盤算逐漸顯現出來。美國這種暗中藉着降低本地稅法標準來暗渡陳倉的情況絕非孤例,英國去年就曾經爭取倫敦金融城獲豁免在「全球最低稅率」之外,另外更出現過像匈牙利、波蘭一類由政府代表公開表達反對的例子。而這些少數國家的真正目標,說穿了還是打算捍衛過去的既得利益,不敢直接去面對追求公平的稅改潮流。

透過本地稅改盡速回應

香港以往無疑亦屬於全球稅率不均下的一大受惠者,長年仰賴低稅政策吸引外來的人材與資金。我們日後固然也可以選擇像美國那樣掩耳盜鈴,放任本地稅制設計落後其他地方,但正如業界人士一早指出的,即使有個別稅務管轄區當局刻意放寬跨國企業評稅,結果只會是讓別的地方補收差額增加稅收,最終反倒折損了自己原本能夠得到的財政所得。

陳茂波。(梁鵬威攝)

另一方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3月的《財政預算案》,聲稱「隨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稅務改革方案的推行,在香港落實全球最低稅率可望增加來自利得稅的收入」,並且估算這樣可以為香港帶來每年約150億港元的補足稅收,但他仍沒有具體回答本地稅制將要如何以至是否需要修改跟進以便「在香港落實全球最低稅率」。

特區政府在此問題上的最新一輪動作,則是7月初諮詢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修訂外地被動收入稅務安排的擬議立法框架,然而它的具體內容其實僅有引入單邊稅收抵免安排,用意限於爭取此刻將香港從歐盟「不合作稅務管轄區」觀察名單除去。財金官員實在應該再放遠點目光,盡早部署長遠稅改的藍圖或方針,推行更公平的稅制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