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事或結束俄羅斯的歐洲夢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連接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天然氣管道北溪一號(Nord Stream 1)早前關閉十日進行維修,自7月11日起中斷了對德國的供氣。俄烏戰爭正酣,德國擔心維修只是藉口,俄羅斯可能將半永久地中斷對德國的供氣。維修即將於本周四完工,近日有英媒引述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zf)消息人士指俄羅斯將回復供氣,惟可能減少氣量。

自俄烏戰爭於今年2月爆發後,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便就能源問題展開了博弈。歐洲一直揚言要減少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甚至不惜重新考慮被廢棄的煤碳及核能發電。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也不會坐以待斃,積極在能源出口上去歐洲化。

俄羅斯能源東輸

如果歐洲不惜代價決心減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假以時日後俄羅斯的天然氣將失去一個主要的出口市場,對俄羅斯經濟和貿易帶來巨大壓力。俄烏戰爭即使不引起更大的災難,俄羅斯也擔心與歐洲的關係不可能再回復至從前。因此,俄羅斯與其繼續等待,倒不如主動將天然氣出口導向更穩定的亞洲市場。只要亞洲市場能填補歐洲市場的損失,那俄羅斯自可立於不敗之地。

北溪一號的斷氣疑雲反映了俄羅斯本身也可能著意減少對歐洲的依賴。除此之外,本周一(18日)蒙古國總理表示,預期俄羅斯將於2024年前動工興建第二條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2號」(Power of Siberia 2),該管道將穿越蒙古國境內。與現有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不同,2號管道連接的是西伯利亞中西部的氣田網路,而非東部的氣田。完成之後,俄羅斯便有很大的彈性選擇到底往中國還是歐洲供氣,即使萬一真的失去歐洲市場,也不至於有很大傷害。

擬建的「西伯利亞二號」天然氣管道。

俄羅斯很可能「脫歐入亞」

事實上,俄羅斯轉向亞洲的姿態很可能不只出現在天然氣或能源產品上,未來俄羅斯發展策略的重心很可能整體也會傾向亞洲。回顧俄羅斯歷史,它雖然地理上處於歐洲,但卻長期被歐洲國家視為野蠻邊陲,一直未能正式融入歐洲。近代以來俄羅斯三番四次試圖融入歐洲,但最終卻不太成功。

中俄兩國首座跨江鐵路大橋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新華社)

自彼得大帝起,俄羅斯為了增加在西方的認受性,其皇室便與德國、法國的貴族通婚,學習西歐風尚,甚至一度連俄羅斯宮廷內也視講俄語粗俗行為,必須講法語、德語才是身份象徵。但沙俄最終失敗,繼承的蘇聯與西歐也是格格不入,二戰後冷戰的鐵幕升起,俄羅斯與東歐集團陣更是整個被切割出歐洲。

蘇聯瓦解後,俄羅斯加入歐洲大家庭的夢想再次燃起。它接受了美、歐改造經濟的建議,即使無法加入歐盟,也曾四度申請加入北約。但隨着俄國經濟因休克療法而崩潰,多次被拒加入北約,以及西方不斷將北約推向俄羅斯邊界,俄羅斯也明白加入歐洲幾乎是不可能的夢想。可以說,烏克蘭戰爭是這段長久融合失敗的一個尾聲,它迫使俄羅斯進一步與歐洲割裂,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俄羅斯轉向與亞洲其他國家合作。

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是最為觸目。中俄貿易額去年已有27%的增長,今年上半年在多種經濟困難因素影響下,仍然保持了27%的增長速度,單上半年的貿易額已達800億美元以上。除了與中國的關係之外,俄羅斯與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國家也建立起合作關係,另一面俄羅斯也通過介入敘利亞局勢加大在中東的存在,未來很可能俄羅斯的政策將繼續維持這種東向的特性。如果說明治維迎後日本希望「脫亞入歐」加入文明國家行列,俄羅斯未來則可能「脫歐入亞」找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