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撐文憑試考生 司局長不能只題字
中學文憑考試周三(20日)放榜,1.7萬人考獲「33222」的大學一般最低收生要求,佔日校校考生約42%。以1.5萬個資助學額推算,約1.15人爭一個學位。8名考獲7科5**佳績的狀元自然不愁出路,但他們之外,許多年輕人在放榜後將面對不少挑戰。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在社交平台發起「一人一字撐考生」活動,不少港府官員隨之呼應。行政長官李家超用「同」字表示港府會與應屆考生一起「同」行,又借機重申他早前「同為香港開新篇」的參選政綱口號。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則希望用「過」字讓考生明白和理解「考試只不過是漫長人生裡的一個過程,很快會過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以「恆」字勉勵考生「持之以恆走好每一步,總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其餘政治委任官員和決策局局長也不遑多讓,先後拿出「堅」、「強」、「安」、「定」、「信」、「望」等字,寄寓各種正面訊息送給考生。國家主席習近平月初於「七一」講話提出「四個必須」及「四點希望」後,末尾特別指出「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港府官員近日如此熱衷支持文憑試的青年考生,相信是想呼應國家領導人的這番發言。
要以實績而非口號支持青年
然而除了題字表態以外,一眾高官顯然能在幫助青年方面做得更多,亦即正如習近平講話所說的,「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考試與學業僅是青年面對的眾多問題之一,而後續的就業、創業、置業等對他們未來人生影響更為深遠。如果青年對於未來在港就業、創業或置業看不到希望,那他們即使「成長成才」恐怕也只會離開香港。
另一方面,港府也要認清支持青年發展工作,絕不限於政務司轄下的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過去政府處理青年問題的政策總以這兩個決策局為主,其他司、局往往較少參與,頂多在所屬領域內加強一些面向青年的宣傳、諮詢或招聘而已。但事實上幾乎無論哪個政府部門,它們最終肯定會影響到青年未來生活的社會裏某一範疇,因此其實都跟青年發展有着關係,不能妄圖置身事外。
舉例來說,優化本地就業與創業環境屬於勞工及福利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與創新科技工業局的任務,而降低青年置業難度無疑就是財政司與發展局、房屋局的工作。李家超先前曾向傳媒稱自己不是一位「口號式」的行政長官,應對房屋問題將會採取「務實」態度,我們希望他和他旗下的管治團隊,在對待青年發展問題上同樣如此,不會只知道用題字口號敷衍應對,而是盡快拿出實際行動改善本地社會,為青年人上流打造更好環境。
訓勉青年之前更應身體力行
更加重要的是,政府高官與其以由上而下的家長式姿勢向青年作出訓練出來,倒不如先省思其身是否真正做到自己所言所說。譬如勞福局局長孫玉菡用「力」字鼓勵考生「繼續努力,發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積極規劃自己的未來」,但他會否落力為他口中的「香港未來重要人力資源」爭取更好就業條件呢?再如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以「信」字叫青年「不要怕,只管信」,恰好跟她上任以前在記者會描述自己責任一樣,可是現時社會大眾根本仍對港府增加房地供應欠缺信心。
此外像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那樣以「安」字來表達「安之若素」的訊息,這些字詞單純用作鼓勵來日方長的青年或許還可以,但官員本身卻切忌帶着同樣理念進行管治。習近平於2014年向全國各人民致新春祝福時,便曾經說過「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而香港近年種種民生及經濟困境,很大程度正是長年治港者一直「安之若素」的結果,欠缺當下瞬速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以往歷屆特區政府皆聲稱重視香港的青年發展,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甚至從競選政綱到她的每份《施政報告》都提出「與青年同行」,無奈結果如何恐怕大家已是有目共睹。尤其對於近年深受疫情困擾的這一代考生,政府假若不想重蹈覆轍,那就需要設法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來促進社會流動,讓青年人得到展示其創造活力的空間,這樣他們才會認同治港者真心想跟自己在本地未來「同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