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處理好大治與大興的關係 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按照哲學的觀點,任何時代的大治與大興,都是辯證的,相互相成、互為因果關係的。大治是大興的前提條件,沒有大治,便沒有大興;大興是大治的必然結果,沒有大興,大治便失去了任何意義。

來稿作者:周海平

自古以來,無論君王更替,還是社會動亂帶來的大治,採取的手段,都是基本的套路,主觀上都希望通過「大治」順利達至「大興」,感覺是順理成章的邏輯。但事實並非如此,比如唐朝後期著名的「安史之亂」的處理方式。

據史書記載,「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迅速運用了法律武器和國家機器,並在短時期內就平定了暴亂。聽說他一方面頒佈臨時法令,輕稅負,免徭役,恢復社會秩序,以其民心盡快安定下來;另一方面,調動軍隊以及所有鎮壓的力量,對藩籬勢力進行了高壓打擊,歷史上俗稱「削藩」行動,似乎鞏固了政權。

「大治」之後不必然「大興」

按理,這一輪動作下來,國家應該穩定下來了。可是,情況並非如此。由於「安史之亂」造成的影響實在太大,令國家元氣大傷,民心受到重創,大亂對社會造成的傷害,以及隨後的大治,令到整個國家是草木皆兵,人心惶惑,民生長期處於焦慮和不安狀態。據說統治者花了數十年的功夫,對大亂之後的國家,做了一系列的大治紓困措施,最終也沒能徹底恢復大亂之前的社會榮景,整個唐朝盛世,因為這場「安史之亂」,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可見,「大亂」的出現,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歷史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大治」的動作,絕對是一劑猛藥,或許挽救了生命,或許把人治死了,都是有可能的。大治絕對不等於自然過渡到大興。「大治」過後,必須有所作為,對「大興」進行一系列的良政善治,或才是實事求是的明智之舉。

遠的不說,就說轟動世界的香港反修例政治風波引發的香港巨變。由於國家審時度勢,下重手處理了香港的問題,通過法律和管治相結合的「大治」的動作,按照歷史的經驗,迅速穩定了香港局勢,拆走歷史的藩籬,重新為香港的下一步發展和持續繁榮,奠定了管治基礎而已。無疑,這個大治是及時有效的。

然而,如果有人說,眼下「大治」的成功,就意味著「大興」是自然而然,就未免理想化了。要知道,「大治」從來就不可能順順利利轉為「大興」,大興也絕非坐而論道便可以得到。要完成習近平主席的囑託,牢記未來管治的「四個必須」,落實習主席的「四個希望」,我相信特區政府的任務是艱巨的,任重道遠的。

可喜的是,這些日子,從特首到各司局長,從行政會議成員到立法會議員,以及社會各界賢達的講話和議論,明顯感受到「同為香港開新篇」的良好氛圍。整個香港社會,從《香港01》的留言,還是老牌報紙《明報》的評論,以及互聯網社交平台,處處傳遞著香港市民期盼新一屆特區政府大展拳腳的共同聲音。

作為一名普通的香港市民,我很想知道,香港的大興是什麼?這次習近平主席來港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四個希望」,應該很明確地對香港的大興做了重要的指引。概括來說,香港「大興」就是做到如何「四興」。

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日在香港發表講話,提出四點希望。(聯合採訪/美聯社)

多個大型項目只停留在藍圖

「一興」是不斷提升特區政府的治理水平。習主席之所以這樣說,無疑對過往的香港政府的管治能力,與中央政府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我想這種差距,體現在特區政府的自我管治水平,以及在配合中央政策的力度上,都存在著不足,應該是有所指的。

就我看來,未來的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一要打破條條框框,守正出奇,二要廣納賢才,打破行規,吸收各國優秀的管治能手,與國家發展同步,共同開創新局面。比如大嶼山填海計劃、新界北都會區規劃項目、房屋問題解決和香港經濟發展和繁榮,以及大灣區新型創科產業的建立,還只是停留在藍圖和規劃層面,並非整體推進的策略、計劃、合作方式、時間表和行動步驟,以及問責考核機制,沒有這些制度安排,規劃和藍圖就是一句空話。

其實,這麼多年來,特區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生產力水平,在世界各國公務員隊伍中,還是有口皆碑的。特區政府應該再接再厲,揚長避短,與中央政府要求主動看齊,進一步提升管治水平,打破保守制度,在行政效率中有更多的創新。

香港三大動能非內地城市能取代

「二興」是不斷提高特區政府的發展動能。香港的發展動能是什麼?我的理解是:

第一,普通法框架下的法律事務和仲裁業務還是香港的「金不換」,香港還是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支持國家的經濟,為「一國兩制」提供示範,為港人創造民生和福祉,這是中國的需要,更是香港繼續扮演好東方明珠角色,為世界認同的需要。

第二,香港長期以來的中西合璧的商業模式和創意文化,特別是世界的關注度,決定了香港就是香港,是任何大陸的城市不可替代的。

第三,港元與美元聯繫匯率制度,以及港交所的證券市場地位,註定了香港資本是世界性的,是做全球生意的,這也是大陸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

老實說,這三大動能,只有香港具備,其他的大陸任何城市都是不具備的,並非某些專家說的建設更多的高樓大廈,就可以建立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或航運中心。相信中央政府是很清楚的。

習主席的話,再一次肯定了香港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鼓勵特區政府要大張旗鼓地發揮香港的動能優勢,把自己蛋糕做大的同時,也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造血功能。香港有動能,國家皆受益。再也不用去做什麼香港與內陸城市的無謂的比較了。

社福開支增加卻未滿足市民需要

「三興」是切實排解港人的民生和憂難。我相信,政制發展和民生福祉,永遠是香港的兩大議題。未來特區政府若能做好一件事情,把她做到位,做到有口皆碑,也是香港史上的一大貢獻。習主席這次關心香港民生,相信很清楚香港的民生實際情況,相信香港的利益格局和現實的矛盾。正如韓正副總理說得「有些事情再難,總要有個開頭」。其實,都在表達對民生問題的關注。

言下之意,中央領導人已經說得很到位:特區政府需要轉變管治導向,努力平衡好公共財富和資源,將發展和繁榮的成果,更多的惠濟民生,這是港人對高品質生活的正常追求,更是特區政府努力踐行國家在香港「一國兩制」模式,提供強大的示範作用。特區政府應有這樣管治戰略高度。

客觀地說,香港的民生福祉水平,在亞洲地區,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回歸25年來,特區政府對改善民生福祉,還是花了不少心血,投了不少錢的。我聽說僅是社會福利預算開支一項,就從當年的1997年的40多億,增加到2021年的一千億,25年翻了20倍。可見,特區政府在主觀願望上,還是想做好民生福祉的工作的。

遺憾地是,這些年的民生福祉,特別是最貼近市民生活的社會福利事業,不但沒有得到好評,反而受到社會各界的詬病。原因是什麼?我想,一是老齡化社會早已來臨,香港社會的包袱自然越來越重,加之物價水平大幅攀升,社會福利開支逐年劇增,也是正常不過;二是政府財政盈餘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赤字,再加上這些年受疫情和經濟衰退的影響,支付壓力劇增,政府理財不容易,畢竟,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為了平衡預算,在相關的項目上,政府採取擠牙膏的方式,也是情有可原。所以說,賺錢才是硬道理。

現在好了,民生福祉得到習主席的高度關注,被前所未有的提到政府管治的高度,特區政府只能迎難而上,用創新思維,發展新的盈利藍海,進一步夯實財政盈餘家底,然後,有板有眼做出幾件可圈可點的,可以和西方民生福祉PK的福利事情,補交過往虧欠的「功課」,對市民有個交代,更是對習主席的囑託,有個實實在在的排解港人憂難之事的圓滿匯報。

新政府須鞏固和保持香港的世界地位

「四興」是努力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繁榮形象。這些天,看到特首李家超出來說,「23條一旦立法,就應該是有效的,不會修修補補,會參考普通法國家類似的法律,會審慎研究和部署,沒有時間表,最重要是有效」。真是不錯的表述。這樣說事,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作為香港市民的父母官,就應該這樣實事求是,有自信的說事的。畢竟,香港從來不缺頂級法律人才。

有了新特首這樣考慮問題的方式,有了傾聽民生意見的虛懷若谷的態度,再加上新班子的工作作風,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相信新一屆政府班子,在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繁榮形象上,一定可以得到市民的認可,以及中央政府的肯定的。當然,未來五年,要努力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繁榮形象,並非開幾場記者招待會,或辦幾場公共關係溝通會,或搞幾場大型展示會,就可以修復社會撕裂,令到香港再出發。在發展中解決未來新的問題,在提升競爭力中鞏固和保持香港的世界地位,可能是最好的最有效的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繁榮形象的方式。如果為了維護而維護,為了穩定而穩定,那是愚忠的行為,並非效忠國家的行動。

相信新一屆政府班子,有大智慧,同理心,忠誠度,努力開創中央政府提出的良政善治和「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新局面。

作者周海平自2010年由大陸來港定居,退休前在電子企業任職投資者關係高級總監。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