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匯率難改貿赤 掌握產業鏈成關鍵
日本上周公布了5月份貿易數據,單月錄得2.38萬億日圓的貿易逆差,是1979年開始紀錄單月貿易數據以來第二歷史高位,比去年整年的貿赤1.47萬億日圓還要多出近62%,也是日本連續第10個月出現貿易逆差。與此同時,日圓匯率自今年3月起也經歷了嚴重跌幅,由1美元兌約115日圓跌至現時約兌135日圓,貶值近15%。
以往理論認為一國本幣貶值有助增加出口,減少進口,貿易數據從而更強勁。回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形成便與各國競爭貶值貨幣、奉行貿易保護主義有關,1985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廣場協定》拉高日圓匯率以減輕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都是這套理論的實踐。然而,近來日圓匯率與貿易數據的走向,卻證明了此理論漸漸無法解釋當下的經濟運作。
日本無法掌握定價權
從數據而言,日本3月以來的出口比起去年的確有同比增長,都維持在10至15%左右。然而,早在3月日圓急速貶值之前,日本1月及2月的出口仍分別增長近9.6%及19.6%,2月實際出口量更是今年表現最佳,可見出口數據的增長與日圓貶值沒有很大關係。而且,日本的出口升幅動力主要是來自於新冠後的經濟復甦,按美元計價的話今年以來出口額其實與2019年同期處於相若水平。
但另一方面,日圓貶值卻令其進口量以遠超出口的速度增加。2月爆發俄烏戰爭以後油價高企本已提升了日本的入口成本,而且國際原油主要以美元計價,日圓貶值為進口增長再加一把火。5月日本的進口額足足上升近五成,當中升幅最高三項商品分別為煤(升267.7%)、原油(147.2%)、及液化天然氣(154.7%),都是能源產品,但同時出口卻只增長15.8%,形成其貿赤激增。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日本並沒有掌握定價權。在進口方面,能源是剛性需求,不管日圓貶值如何,日本也不可能減少太多能源輸入,沒有議價能力下只能「硬食」升幅。而出口方面,日圓匯率下跌理論上會令其出口更便宜更具競爭力,但日本出口沒有大幅增長,說明日本的出口產業也不具備大量提價或是擴大出口的空間,顯示其亦無法掌握賣方的定價權。
價格競爭之外
日本的例子說明,現時的貿易和產業狀態不完全由價格決定,只要在產業鏈中掌握難以取代的位置,便能主動掌握定價權,這對於中國及香港無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以往有人認為,中國要保持出口優勢便應該保持匯率優勢。然而,隔着中國的產業走向升級,技術等因素比起單純的價格優勢顯得更為重要,保持低匯率未必一定對中國產業發展有利。
港元與美元掛勾,匯率身不由己只能跟隨美元。但日本的例子亦說明了,匯率及價格亦非一定是進出口的關鍵因素。香港在薪金等成本上固然沒有辦法與發展中國家競爭,但仍然可以嘗試掌握產業鏈關鍵位置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例如,善加利用在科技或高技術方面的長處,發展高端產業鏈。只要商品難以取代,便可以掌握定價權。
香港應該把更多精力放於改善實體經濟,候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亦表示其主要任務之一是推動產業多元化。留任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如何帶領新團隊發展合適香港的產業,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