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列強爭霸 產業政策不可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25日),美國電動車巨企Tesla在美股市場股價上揚,帶動市值突破了一萬億美元水平,繼科企Alphabet和Amazon後成為了全球市值過萬億美元的企業(Trillion-Dollar Club),市值更超過其餘全球九大汽車生產公司的總和。

這一方面因為Tesla接到一張10萬輛電動車的訂單,但從長遠來看,更因為全球各國致力環境保護,電動車已經成為了應對氣候暖化和減少碳排放的不二之法,各國政府亦因此為電動車提供了不少稅務優惠以及創造了不少有利的條件。

隨著各國政府均陸續提出逐步以電動車取代傳統的純汽油和柴油的汽車,各汽車生產商除了加快企業的策略調整,電動車的技術和基礎設施亦成為了各國政府爭相推動和投資的方向。尤其是當全球都逐漸認定了電動車是城市的未來,電動車的研發和推動亦早已進入了「軍備競賽」式的列強爭霸,多國都意識到誰掌握這項技術,亦將掌握這個市場的未來份額。

大勢所趨的電動車自主研發

早在2009年初,中國國務院四個主要的部委便提出了「十城千輛工程」,開始投資和資助新能源汽車發展。計劃一開始以10個城市作為試點,目標在三年內推出1,000輛電動車在市內運作,翌年擴展到全國30個試點城市,並進一步包括對私人購買電動車的資助。在2011年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部亦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通過提供1000億人民幣的資助以支援中國的電動車發展,其中接近500億人民幣的預算特別是投放在電動車的研發,尤其是電池和各種充電技術的配套。而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亦進一步印發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並確立了電動車是為中國的「統電驅動戰略取向」。在中國市場中,屬於中國自主研發的電動車銷售額亦一直緊追Tesla其後,比亞迪、北汽集團等集團更在2021年曾創出每分鐘26輛和18輛的銷售數字。

儘管在中國市場中,Tesla的銷售額被鋪天蓋地地宣傳,但事實上屬於中國自主研發的電動車銷售額亦一直緊追其後。(資料圖片)

在美國,總統拜登今年8月便簽署了行政命令,提出以2030年前電動車佔總汽車銷售額一半的目標,並且提出以1740億美元推動電動車的發展。同樣在今年,韓國政府亦公佈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除了推動國內電動車的普及化,亦更積極提供稅務和資助予國內的起亞汽車(Kia)以及現代汽車(hyundai)發展電池技術,目標是2025年之前在韓國行使的電動車數目增加至283萬輛,並進一步推動韓國電動車的出口,搶佔相關的市場份額。

除了中國政府在電動車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各國政府亦在電動車研發上急起直追。圖為福士專為小車研發的MEB電動車底盤。(圖片來源:Volkswagen)

而電動車的研發在歐洲,特別是傳統汽車製造工業大國的德國就更是重要。電動車在德國車廠的發展一直緩慢,全國4千8百萬輛的汽車中電動車所佔的比例就只有1.2%。總理默克爾在2019年就曾經提出2030年一百萬輛電動車流動的目標,並大力投資建造電動車的基礎設施。她在今年9月德國國際車展開幕禮致詞時亦語重沉長地指出,電動車是為未來德國汽車工業重要的發展方向。而德國大眾汽車以及BMW相繼在今年提出發展電動車的長遠目標,並矢志電動車在2030年前佔銷售額一半。

由此可見,電動車已經不單是政府應對全球暖化的措施項目,更加是上升至國家政府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推動產業輸出的策略方向。在現今各個技術範疇都進入列強爭霸的情況下,政府豈能不思考未來產業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