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酒吧要快測陰性 政府要支援新常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新冠疫情走勢早前回升,近日個案達到約700至800餘宗,當局預期未來有機會回升至千宗以上,並且規定自周四(16日)起酒吧、夜店等的顧客須出示24小時內快測陰性結果證明。儘管沒人樂見本地疫情再度爆發,但政府及社會都不得不早作準備,籌劃如何應對疫下的「新常態」。唯有這樣才能夠在漫長的抗疫路上繼續走下去,並且減低危機重臨的機會與其可能造成的損失。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最後一次出席行政會議前重申,到今個月底前不會再大幅調整或放寬防疫措施,至於後續安排則有待跟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聯繫商討。社交距離限制決定毋須重新收緊,一方面建基於本地新冠疫情至今尚能守着較低的重症率,另一方面自然亦跟社會各界重視與保持經濟活動之間的平衡有關。

林鄭月娥出席任內最後一次行會前記者。(李澤彤攝)

要忍受常態防控帶來的不便

儘管世界衛生組織曾稱2022年將能終結新冠疫情,可惜接近年中似乎仍未看到它有如期成真機會。各國政府對此狀況取態不一,有些決定逐步盡早放寬抗疫策略,冒着付出沉重代價的風險盡早恢復以往的生活模式;也有些像中國那樣堅持相對嚴厲的防控措施,譬如上海解封以後一直要求市民作常態化核酸檢測,進出公共場所以至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都得擁有近期檢測記錄才行。

上海案例或許足以提醒香港,如果我們選擇擁抱疫下的「新常態」,那麼為了維繫全城基本運作,每位市民都應該學懂忍耐一定程度的不便,莫將個人小我置於大我利益之前。事實上過去本地幾波疫情爆發和擴散,亦都跟便利某些界別的措施造成防疫漏洞不無關連,可見過度着眼於少數的短期好處,長遠來看隨時會令整個社會得不償失。

當局應該持續提升不足能力

因應酒吧群組擴大,官員適時推出專門安排值得肯定,但這同時代表防疫長路距離終點尚遠,因此政府當局仍須更積極協助社會適應疫下「新常態」才行。就以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日前調查報告為例,有物管公司被投訴強制外賣員登記身分證、派發口罩期間未覆蓋簽收資料等,明顯都跟疫下防控措施有關。其實疫情已經持續逾兩年,然而現時社會對一些防控措施仍未掌握得好,時有錯漏,反映官方的解說和支援均應該做得更多。

惟對於要求場所檢查職員、顧客快測陰性結果證明一事,官員只是重複一堆籠統要求、拒絕提供具體指引,漠視了前線人員辨認快測結果真偽存在一定困難,而且需要為此冒上違犯法律風險。

林鄭月娥於周末聲稱港府抗疫無政策缺失而是「能力不足」,那麼當務之急肯定是提升不足的能力。在過去嚴重疫情倒逼下,香港的檢測病毒、追蹤個案與治療患者能力確實曾經大幅提升,可是近日這些需求急跌以後,相關人力、物力似乎亦已逐步撥回其他用途。儘管不同官員多番強調今次已有充足準備,但考慮到他們去年都發表過相似言論,我們不要想問一旦防疫進入持久戰的局面,或者不幸再次出現緊急情況,究竟他們是能真正迅速動員應對,抑或重蹈覆轍、手忙腳亂?答案恐怕尚存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