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從海鮮舫的前世今生談文化保育
有超過45年歷史的香港仔珍寶海鮮舫自2020年3月停業以來,已有兩年,最近傳出珍寶海鮮舫將移離香港的消息,未幾又發生其廚房船入水傾斜的意外,令不少有識者及保育有心人為此憂心忡忡。作為一艘船舶,海鮮舫與一般意義的古物及古蹟性質不同,未受現行《古物及古蹟條例》涵蓋;海鮮舫1976年起營運,亦被不少人質疑其歷史性。歷史的長度不一定與厚度掛鉤,若我們正本溯源,珍寶海鮮舫在地區性、旅遊業以至飲食業均具文化、經濟以至歷史價值,其價值也並非單純的年份數字所能涵蓋的。
海鮮舫為何叫「舫」?
今日我們常説的海鮮舫,其實是中國畫舫的一種。根據《説文解字》,海鮮舫的「舫」,最初是指兩艘合併的船,因體積大,行駛平穩,適合遊樂,由於船上加上裝飾,故名「畫舫」。在中國,畫舫能追溯的歷史很長,最早在東晉年間(317-420)的《洛神賦圖》已有記載,而另一種供人遊樂的「樓船」,更是自漢代便有記載。
香港海鮮舫前身:歌堂船
香港的海鮮舫,其前身相信是源自廣州、珠江一帶的「歌堂船(又稱歌堂躉)」。1920-1930年代的香港仔,仍未有酒樓和食肆,在香港仔的水上人就開始經營「歌堂船」,為當地水上人提供唱歌吃喝、婚嫁宴會的船宴服務。「歌堂船」為水上人的叫法,是因為當時會在船上搭建俗稱「歌堂」的表演平台,可在其上唱歌跳舞,宴樂助興,故名。而在港府海事處的登記冊裏,則將「歌堂船」稱為「禮舫」。已知最早的「歌堂船」為「九記」、「合記」,約建於1929-1930年。早期的「歌堂船」以木製小艇經營,只有一層,後來加建至兩層,也出現了鐵船。「歌堂船」最初只接預約的包辦喜宴酒席,後又發展為也接待被水上人稱為「街上人」的一般市民,兼營海鮮船宴。據稱出現這變化的原因是因為「歌堂船」停泊的海面鄰近當時鴨脷洲的公眾墳場和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不少市民均會在完成喪葬儀式後,坐駁船到「歌堂船」吃飯。
戰後的1950年代,「歌堂船」發展已相當蓬勃,並隨着戰後資本南移,南北商人客源增多,逐漸演變為海鮮舫。「漁利泰」就是其中的表表者,它本來為一艘傳道船,1940年代開始改為漁民婚嫁禮堂,1950年代改裝為海鮮舫。當時冷藏技術不如今日,市民不容易吃到新鮮海鮮,到香港仔的「歌堂船」點菜,享用即席烹調的海魚,是當時的熱門旅遊項目。
珍寶海鮮舫與香港走過的路
今日我們常稱的「珍寶海鮮舫」,其實是由兩艘舫船——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組成,合稱「珍寶王國」,昔日曾一度包括海角皇宮。「珍寶王國」中最早的海鮮舫,是1950年開業的太白海鮮舫,初時只是一艘木製登陸艇,到1952年建成更大的105呎畫舫,船上仍如「歌堂躉」般,附有表演歌壇。1960年代初,太白海鮮舫又換成一艘150呎長、樓高兩層的舫船,而舊船則遷至容龍別墅對開的青山灣繼續營業。1950年代至1969年代,海鮮舫在香港蔚然成風。1958年,海角皇宮海鮮舫開幕;1960年代初,又有沙田畫舫在沙田海岸開業。
1960年代末,太白海鮮舫計劃擴大規模,籌資建一艘新畫舫,即今日的珍寶海鮮舫。但1971年10月30日,珍寶海鮮舫在準備開業前發生四級大火,全艘海鮮舫焚毀。因船主無力修復,後由何鴻燊和鄭裕彤合資購入,並耗資港幣3,000萬元,至1976年正式開業。珍寶海鮮舫樓高三層,仿照中國宮廷設計,總面積4萬5千平方呎,是當時香港最大規模的水上餐廳,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開業初期,珍寶海鮮舫靠泊在香港仔避風塘岸邊,到了1978年,因應香港仔海傍填海興建高速公路,珍寶、太白和海角皇宮由香港仔避風塘遷至深灣海中心。據舊街坊冼培安憶述,當時每到晚上,太白、海角及珍寶三船的燈光照遍海面,畫面非常壯觀。當時的中外遊客都喜歡在岸邊,乘坐小船前往用餐,體會漁港風情,大有「不到海鮮舫,就不算去過香港」之意。
1980年代初,珍寶海鮮舫收購太白海鮮舫(1980)和海角皇宮(1982),結束了互相競爭的局面。1997年金融風暴,海角皇宮結業,後被售往外地。2003年,珍寶海鮮舫、太白海鮮舫進行翻新,並合稱為「珍寶王國」,今人又慣稱為「珍寶海鮮舫」。
珍寶海鮮舫的香港價值
珍寶海鮮舫是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亦是香港在國際上的重要象徵以至文化符號,向世界展示了香港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在不同香港電影(《食神》、《無間道II》)以至國際電影(李小龍《龍爭虎鬥》、《哥斯拉》)均曾在此取景,深入人心。珍寶海鮮舫雖然曾經遭受大火蹂躪和業權易手,但數度重修、復興,體現了香港人永不言敗的精神,見證了香港經濟的騰飛,反映了香港比較輝煌的一段歷史,對於香港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載體。
除了文化價值以外,在經濟效益上,珍寶海鮮舫也是香港一個有國際代表性的旅遊地標。1970至1990年代,它是香港必去的景點。與其耗資不菲,去重新開發新旅遊景點,作為現成的旅遊資源,珍寶海鮮舫有數十年的國際知名度,廣為全球旅客熟悉,毋須重新做廣告、宣傳,已可吸引中外旅客、「香港迷」前往。珍寶海鮮舫與同樣位於南區的海洋公園、赤柱和香港仔,以至同樣位於香港島的山頂纜車、太平山頂,已足以構成一條完整一日旅遊路線,吃喝玩樂、歷史文化兼而有之,可以產生協同效應。珍寶海鮮舫現時面對的困境其實是因為幾年來受疫情影響,旅客未能訪港,屬於大環境問題,而不是產業的結構性問題。相信疫情一過,遊客重返香港,營運問題就會隨之而解。希望有關方面能從長遠、整體角度出發,在保存香港人對珍寶海鮮舫的集體回憶同經濟效益之間取得平衡。
而在保育香港歷史的角度而言,珍寶海鮮舫亦值得透過不同的形式留存下去,由保育船體本身,以至將部分文物、相關的口述歷史收藏到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等,又或者將其覓地重建、興建博物館或進行活化等,都可以將它的歷史和故事,以至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得到更好的發揮,承傳下去。
作者蔡兆浚是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附錄部類》責任編輯。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