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港元啟動討論 發展別再慢人一步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金融管理局本星期三(4月27日)發布《從政策及設計角度看「數碼港元」》討論文件,邀請公眾就在香港引入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提出意見。文件表示「數碼港元」設計需要審慎考慮多方面因素,並從潛在效益、落實技術、支付需求、挑戰風險、保障私隱、分發機構、聯通現有支付系統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多個討論問題。

金管局在去年6月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當中包括「加深央行數碼貨幣研究」,為香港在發行批發及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加強準備,到10月該局又推出了《數碼港元:技術角度》白皮書,探討發行及分發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的潛在技術設計方案,並且預告今年年中會就「數碼港元」提出初步想法,亦即今次討論文件主要內容。

推行潛在效益多於風險

零售層面數碼央行貨幣能夠帶來許多效益,這點相信已是毋庸置疑。除了討論文件本身提到的增加央幣供給與信心、推動數字經濟創新和提升支付系統效率等幾點以外,其實還應該有減少未來發行實體貨幣的節約成本及環保益處,以及擴大透過電子技術來協助追查打擊違法洗錢的空間,從而進一步鞏固整個金融環境的穩健。

至於局方所謂各類潛在挑戰考量,客觀來看有點像是庸人自擾。文件大膽設想了「數碼港元」削弱銀行存款以致影響借貸息差擴大、影響消費投資的場景,局方隨之自言「發生機會甚微」,既然如此何來深入討論需要?除此之外,文件又指電力或網絡中斷可嚴重干擾「數碼港元」交易,但今日其餘電子支付方式與銀行系統難道就可以脫離電網自立嗎?

討論不宜過多先設前提

與此同時,金管局在討論文件裏設定的個別前提也是略嫌保守。譬如局方認為市面現存的穩定幣「並未獲得大眾廣泛接受為一種支付方式」、「在香港獲廣泛使用的機會不大」,與近年社會上出現愈來愈多加密貨幣交易商店與相關騙案的情況明顯不盡相符,變相為反對發行「數碼港元」提供了一個錯誤理據。

加密貨幣騙案

另一方面,當局討論文件比較「數碼港元」與其他支付方式的時候,特別標示實體現金之外信用卡和「轉數快」等銀行渠道、「八通達」等現有儲值支付工具與「數碼港元」方案同樣「牽涉服務費的考量」,箇中似乎有着商戶接受「數碼港元」就必須徵收服務費假定,站在便利惠民角度來看恐怕並非完全合理。

主動積極決定發展方向

至於文件說「香港沒有銀行戶口的人士為數不多」,亦忽略了中、小企或自僱人士公司愈來愈難在本地銀行開設公司戶口的問題,港府早前疫下補助措施有不少人無法拿出完整證明文件與此不無關連。正如國際結算銀行總經理卡斯騰斯不久前所說的,此等「金融排斥」令無銀行帳戶者加深貧窮、機會受限及無以應對困難,而數碼央行貨幣的發展正好能夠助其克服有關障礙,當局考慮推行「數碼港元」必須顧及此點才對。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研究推廣數碼央行貨幣乃國際大趨勢。中國過去兩年已相繼啟動多個數字人民幣試點,英、美等西方主要國家雖未正式決定要推出央行數幣,但七大工業國組織於本港還在討論初步技術問題的去年10月便已聯合公布《零售央行數字貨幣公共政策原則》報告,討論進度明顯遠遠領先我們。港府當局必須積極投入相關工作,不能等到其他地區成事以後方作決定,畢竟那樣可是注定要落後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