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抑或口直心快
這時候談「禍從口出」,不少人自然會認為說的是第94屆奧斯卡頒獎禮的掌摑一幕。頒獎嘉賓基斯洛克在台上表示,期待珍達碧姬拍攝《G.I. Jane》續集,言下之意也就是取笑有脫髮問題的珍達碧姬,適合飾演要以陸軍裝髮型上陣的女兵。珍達碧姬的丈夫韋史密夫隨即走到台上,在眾目睽睽之下、電視直播之際摑了基斯洛克一記耳光,回到台下後更怒斥基斯洛克別再提他太太的名字。
奧斯卡頒獎禮向來不乏設計場面,基斯洛克和韋史密夫的這一幕自然也有人如此猜測,但韋史密夫的髒話也令不少直播電視台措手不及,似乎未必是預先設計的場面。但不論如何,脫髮是一個健康問題,醫學界認為有可能是遺傳而來。美國傳媒亦報道,當地不少有色人種女性也面對禿頭問題,故此雖然韋史密夫動粗是不恰當,但基斯洛克對珍達碧姬的取笑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聲討。
再者,奧斯卡頒獎禮的嘉賓發言往往經由大會確認,外界因而猜測大會是否也認同這種言論,以別人的脫髮問題來開玩笑。像這種場合,台上嘉賓的發言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與其說是一時口誤,倒不如說反映了一些人的想法或意識。
拜登曾言「不能讓普京繼續掌權」
不過談「禍從口出」,另一個例子在國際政治上同樣引起嚴肅的關注。美國總統拜登周六(25日)訪問波蘭期間,不但批評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是「劊子手」,更不按講稿地稱「不能讓普京繼續掌權」。須知道公開聲稱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不應繼續掌權,往往被視為有尋求政權更迭的意思,在國際政治上並不能當成說說而已。歐美政府要求俄羅斯撤兵甚至承擔侵略的責任,是一回事,但若然尋求更迭俄羅斯政權,那就是另一回事,直接影響到雙方對局勢的研判,隨時影響尋求共識、早日言和的可能。
是故,白宮迅速澄清,指拜登並非尋求俄羅斯政權更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亦說,美國並無尋求更替俄羅斯政權的戰略。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呼籲,各方應對俄烏衝突時要克制言行。
拜登雖然不是第一次失言,例如在兩個月前便曾經表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若然是小規模,那引起的反應便會較小,便解讀為對俄羅斯的入侵行為開綠燈。其後拜登也要澄清,俄軍只要越過烏克蘭邊境,那就構成入侵。不過到底拜登只是一再失言,還是反映其心底的盤算,那實在耐人尋味。或許跟基斯洛克的取笑言論一樣,失言背後反映了拜登的想法。
所以在不少時候,禍從口出其實是一種口直心快,歸根結柢是當事人的想法問題。若要避免麻煩,與其說要勒住舌頭,更根本的做法或許是疏理好對事情的看法,想清楚應有的原則和價值觀。日前香港一名建制派專欄作家不點名狠批特首在交代疫情時,笑得燦爛說「現在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聞說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她的批評如果成立,問題到底是一時表達得不好,抑或反映了當事人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