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個月
2月24日莫斯科時間清晨,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一個月後的3月24日,俄羅斯仍未取得勝利,烏克蘭政府仍然掌握着首都基輔,並且表示摧毀了俄軍在亞速海的一艘大型登陸艦。
在膠着的戰事之外,國際局勢同樣是焦點。隨着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歐洲,北約、歐盟及七國集團在3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滿一個月這一天分別舉行峰會。三個組織的成員國稍有不同,但同樣以歐美國家為核心,可以說是從軍事、政治及經濟三方面代表了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府陣營。
北約、歐盟、七國集團的陣營
峰會後,北約宣布將在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部署四個新的戰鬥群。歐盟則討論了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並呼籲中國與西方民主國家一起阻止總統普京繼續戰爭。七國集團同樣譴責俄羅斯的軍事侵略,警告俄軍不要使用化學或生化武器,並矢言會加強落實《巴黎協定》,減少傳統能源的使用。
不但如此,拜登在北約峰會後還呼籲二十國集團將俄羅斯驅逐出去,並讓烏克蘭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二十國集團會議。這樣看起來,好像各國都聯合起來反對俄羅斯那樣。但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並非事實的全部。例如在二十國集團中,中國、印度和沙特阿拉伯便不會制裁俄羅斯。即使拜登表示北約前所未有地團結以及中國清楚軍事支援俄羅斯的後果,但中國等多個國家沒有站在歐美那邊的現實,也是無可否認。
事實上,同樣在3月24日,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便以140票贊成、5票反對和38票棄權,通過了決議要求俄羅斯立即停止對烏克蘭的敵對行動。投下棄權票除了中國和印度,還有南非、伊朗、巴基斯坦等。這些國家不是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但顯然也不認同歐美政府的制裁圍堵,傾向認為無補於事。
全球化是結束還是調整?
自從歐美與俄羅斯因烏克蘭而鬧翻以來,不少人認為自冷戰結束以來的全球化進程已經受到挫折,甚至結束。貝萊德主席兼行政總裁芬克(Larry Fink)近日亦表示,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原本重返國際市場,全球化發展迅速,但情況在烏克蘭戰爭以後已經逆轉,不同國家未來只會愈來愈疏離。他希望國際社會能重拾全球一體化,讓資金自由流動,企業專注於發展業務,更多民眾享受經濟得益。
芬克這種論調不是錯誤,但也非完全正確。冷戰結束以後的全球化,其實仍然未完全走出由歐美主導的軌跡,例如北約在軍事上有繞過聯合國機制、採取個別行動的能力及往績,七國集團也在全球經濟事務的話語權上佔有非常主導的地位。一些國際關係理論認為在2009年金融海嘯以後,歐美的話語權開始減弱,中國挺而崛起,對國際事務的角色愈來愈重。
從這個角度看,今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美不但須要爭取中國的支持,其實施的經濟制裁更是不能缺乏中國的配合,反映了歐美無法完全主導國際事務的現實。可以說,烏克蘭危機並非結束全球化,而是全球化原本也在發展及成形當中,如今因為當中的矛盾而遇上挫折。若然挫折能夠得到解決,歐美與俄羅斯、中國等非民主自由陣營的大國能找到相處之道,全球化其實有望更健康、更行穩致遠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