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谷底反彈 大灣區機場須要合作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國泰航空周三(9日)公布去年全年業績,虧損同比收窄74.5%至55.3億港元(下同),低於1月份預告的56億至61億。利好消息刺激了股價從周二收市6.34元反彈至周四收市7.06元,升幅超過11%。

雖然去年國際油價上揚,令國泰的燃油對衝成功從2020年虧損30.17億,扭虧為盈錄得收益23.4億,不過對國泰業績提升最大的貢獻其實是貨運業務。去年國泰貨運收入323.8億,同比增長31.1%並佔國泰總收入(455.9億)約71%,大幅緩減了同期在載客量上的損失(同期客運收入同比下跌61.6%)。

國泰業績現轉機反映香港航運業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需求仍然強勁,底氣十足。這也說明了2020年政府破天荒出手注資273億拯救國泰、保住了本地航運業基本盤的決定,有可取之處。航運業是推動本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其中一個核心,政府應該努力為疫情大流行終結後的航運業規劃更好的發展藍圖。

國泰預計今年會再招聘數百名機師。(資料圖片)

港區政協建議機場「一地兩檢」

不少人留意到航運業的重要性,例如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等過百人近日在全國政協會議中提出「關於香港國際機場實施『一地兩檢』的建議」,向中央建議香港國際機場實施「一地兩檢」。他們倡議香港機場將設立內地口岸區,由內地派駐機構負責出入境監管,這樣在香港機場便可同時完成出境和入境兩個步驟,免除落機後再要入境檢查的問題。

該建議認為隨着內地與香港的關係愈來愈緊密,人員流動也定必愈來愈多,然而現時機場受制於「兩檢」,因此香港機場對內地而言與國外機場無異,其航班只能挑選有入境檢查的內地國際機場作為目的地,未能直接飛達專營國內航班的機場,限制了航線的變化。如能實施香港機場「一地兩檢」,就可使其成為「半個」內地機場,接入全國空網。

惟恐加劇大灣區機場競爭

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愈來愈緊密,機場「一地兩檢」的建議有一定理據,不過考慮到大灣區內的機場現況,此舉可能觸發香港機場與其他大灣區機場的惡性競爭。近年內地大灣區機場快速崛起,主要包括與香港國際機場並稱為「大灣區五大機場」(A5)的廣州白雲機場、深圳黃田機場、澳門國際機場及珠海三灶機場(前稱金灣機場)。例如在疫情前的2019年,廣州白雲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突破7,300萬人次,已超越了香港的7,100萬人次。

隨着內地機場崛起,香港面對的競爭也愈來愈大。機場「一地兩檢」建議的原意是希望香港能經營更多的內地航線,不受入境關卡的限制,不過這些航線本來也是內地大灣區機場的專長。香港機場採用「一地兩檢」的話,很可能直接與內地大灣區機場搶生意,彼此定位不清,假如沒有協調可能演化成惡性競爭,對整個大灣區的航運業沒有好處。

因此在討論機場「一地兩檢」之前,香港應該優先考慮與內地大灣區機場的合作問題。雖然這涉及大量的商討工作,但不應因為怕麻煩而放棄合作。香港應該更積極於「大灣區機場一體化」的推動,為各機場定好分工和利益分配,同時加強彼此的合作和連繫,令彼此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競爭同時可以互惠互利。在這之外如果有尚有理想空間,才再去討論機場「一地兩檢」也不為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