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虧損200億 港府應當如何作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國泰航空周三(10日)公布截至2020年12月底止全年業績,國泰去年虧損216.48億元,收入亦由2019年的1,069.7億元大跌逾半至469.3億元。政府去年6月注資國泰航空,其後國泰啟動資本重組計劃,一邊向政府發行優先股及認股權證,另一邊接受政府提供的過渡貸款,同時又透過供股集資。無奈全球疫情持續,航空客運復原無期,政府除了注資國泰,如何重新振興本地航空業,才是政府首要課題。

疫情之下全球航空業大受影響,各國之間客流幾近停滯,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報告顯示,今年1月份全球客運總需求(按照收入客公里或RPKs計算),與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1月相比已急跌超過七成,當中國際客運需求更比去年同期下跌85.6%。全球疫情至今仍未受控,航空業短期內難言轉虧為盈,單是減少虧損亦有相當難度,因國泰航空行政總裁鄧健榮在業績會上也無法保證未來不裁員、不減薪。

疫情之下全球航空業大受影響,各國之間客流幾近停滯。(資料圖片)

政府注資百億計 肩負航空業命運

作為本港航空業龍頭之一的國泰「大到不能倒」,因此港府去年購入了國泰航空約195億元優先股,並且提供給它78億港元過渡貸款,現持有國泰航空約6%股分。雖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無意長期持有國泰,但政府能否如期收回股息、貸款並從國泰航空功成身退,也變相取決於本港航空業能否在疫後翻身。

政府注資國泰接近200億元,起初已經引起不少爭議,隨着國泰周三公布全年業績嚴重虧損,難免再次引人指責國泰「蝕盡」政府注資,然而政府注資國泰以換取國泰優先股,讓國泰渡過難關無疑有相當助益,因為從其營運開支分布看來,國泰坎年三項最大開支最大分別是員工(157億元)、燃油與對沖虧損(113億元),以及飛機折舊和租金(118億元),當中燃油與對沖部分是受燃油價格大幅下跌但又欠缺利用低迷油價的日常營運影響才帶來虧損,至於飛機折舊和租金則沒有多少減低的空間,所以假若國泰航空不獲政府注資,最「商業化」的處理方法相信會是像早前解散港龍那樣解僱大批員工。

最新財報上顯示國泰現有流動資產僅有275億元,加上他們仍有467億元流動負債,可能出現的更惡劣情況是,假若全球航運明年依然未能恢復,或國泰表現未見起色,其實難以排除國泰未來再現危機。而政府既已持有國泰6%股權,若政府要在此後獨善其身,眼看國泰倒閉,也相信會是政府的艱難決定。

如果政府真的有意改善本地航空業的營商環境,那就必須長期「硬件」、短期「軟件」雙管齊下,並且要將目光廣及其他相關行業。(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機場規劃、報復旅遊 雙管齊下幫助反彈

儘管如此,政府對國泰注資理應只屬暫緩燃眉之急的措施,它最後應該要做的還是從宏觀上改善本地航空業的營商環境,而這種方向才是政府處理疫下經濟的正途。

去年施政報告表示要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計劃於2022及2024年啟用第三條跑道及整個三跑道系統,2023年完成「高端物流中心」,以及2021至2027年分階段完成「航天城」發展項目,同時也提出機場城市和港珠機場合作等構想;到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又表示打算申請撥款重建香港國際機場空郵中心,並且期望最早於2027年前啟用。這些措施方向雖算正確,但內容還都擺脫不了大規模基建的「硬件」範疇,真正落成起碼都要等到數年之後。

如果政府真的有意改善本地航空業的營商環境,那就必須長期「硬件」、短期「軟件」雙管齊下,並且要將目光廣及其他相關行業,譬如隨着疫情使得跨境網購風行,當局應該考慮加強支援物流行業對電子商貿的支援,順帶幫助提高本港機場及航空公司的處理貨運能力;此外為了預備面對疫後可能出現的報復式旅遊熱潮,政府亦可事先計劃如何吸引長途旅客選搭本港航空公司來港,像是鼓勵旅客入住本港酒店過夜消費,以收同時幫助本港航空業、旅遊業、以及餐飲酒店業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