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擺脫務虛 讓政治回到實處
立法會換屆選舉周日(19日)舉行。在新制度下直選議席減少,加上主流民主派的缺席,選舉氣氛不如以往熾熱。但即使如此,臨近選舉的這兩星期,隨着候選人四出拉票及參加選舉論壇,我們看見選情還是有一點火花。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新界西北區的民建聯周浩鼎指控實政圓桌田北辰為「二五仔」,批評對方在2019年反修例示威期間「搞警察」,及後要向田北辰道歉。在港島東,民建聯梁熙因為誤稱「爭取西灣河地鐵站」而走紅,加上工聯會吳秋北及新民黨廖添誠,三名建制派與沙中線吹哨人潘焯鴻角逐兩個席位,大有建制派內鬥之勢。
除了這些較吸引的話題外,這場選舉還有不少候選人尤其關注香港的基層生活及貧窮問題。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以來,社會弱勢的困境突出,香港外表華麗但存在着嚴重的社會及經濟不公。近日公布的2020年貧窮人口急增至165萬人,即約每四個港人便有一人收入不及中位數一半。
再加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年中明言希望香港「告別劏房」,解決貧窮問題可謂政治大方向。地建界候選人趙式浩、選委會界別候選人吳傑莊等便曾探訪劏房戶,同樣角逐選委會界別的工聯會蔡永強亦自詡其作為巴士車長深知基層苦,可以反映最貼地聲音。
政治立場以外 公共利益為重
在以往,香港的選舉議題一直被政治立場主導,例如是爭取普選與否、對中央政府的態度,並衍生出諸如「民主派」、「建制派」、「反對派」、「保皇派」等標籤。但其實在不少歐美社會,選舉議題卻往往是稅制和福利政策、醫療保障多少等。這不只是政治和經濟議題之分,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前者往往呈現成一些難以妥協的零和博弈,後者關乎的卻是如何分配利益,講求如何平衡和取捨。先不論香港貧富懸殊及社會不公,需要推動徹底的改革,前者的政治立場之爭亦容易撕裂社會,後者的社會利益分配相對較容易尋找最大公因數,甚至凝聚共識。
近年不少論者相繼指出,歐美社會的左翼愈來愈放棄了以往為基層發聲、促進階級公義的己任,日漸陷入身份政治,例如是高舉種族身份、性別認同等。這種議題不是不重要,但在推動社會改革、分配利益以至社會發展上,失焦帶來的不只是社會撕裂,更是磋跎歲月於虛浮的爭論之上。
立法會換屆選舉即將舉行,新一批議員將在1月1日起開始任期。不論哪些人當選,他們也必須為香港的政治再錨定,讓焦點回歸到解決社會問題、改善市民生活的實處,繼而凝聚共識,重構香港團結。
立法會選舉各界別參選名單,請按此參閱《香港01》選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