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逆風向降準 香港要兼管不同周期
面對經濟下行更大風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五(3日)才表示會適時降準應對,人行本周一(6日)便宣布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預料可向市場注入1.2萬億元人民幣資金,有助刺激經濟活動。部分市場研究更預期,隨着經濟動力下行減弱,中國有可能在明年初公布降息,例如調低貸款市場利率(LPR)或是中期借貸便利(MLF)的息率。
另一邊廂,包括美國在內大部分主要經濟體近來準備進入加息周期。中國此時放鬆貨幣政策,顯示中國在新冠疫情之後已漸漸走出了獨特的經濟周期。
寬鬆刺激未雨綢繆
中國此時降準甚至降息,其實都是預期之內,因其既有客觀的條件優勢,亦有現實的需要。在條件上,中國是各主要經濟體中新冠疫情期間放水比例最少的國家,而且未曾降息,有充份寬鬆空間。自今年中後國債需求有走高跡象,十年期國債孳息率由年初近3.3%下跌至現時的2.8%,而美元兌人幣也由年初近6.85走低至最近的6.35,反映人民幣國際需求較高,可以吸收寬鬆帶來的貨幣壓力。
儘管全球通脹升溫,但中國的通脹水平仍然受控。今年以來,居民消費物價指數雖受到國際環境影響,但最新公布的10月CPI仍只有1.5%,遠低於美國的6.2%,而中國全年的通脹仍始始終維持在2%以下。因此,寬鬆未至會令通脹進一步失控。
最重要的是,寬鬆政策適合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需求。隨着各國進入收水階段,來年中國發展將面對更大壓力。而且,中國出口今年受惠於各地困於新冠疫情所致的生產鏈阻斷問題,當來年各國的供應鏈部分收復時,支撐今年經濟增長的出口也將面對壓力。經濟下行風險增大,適時降準對中國穩定經濟發展的預期而言是必要的。
中國為中心的經濟周期
然而,中國並非要搞大水漫灌,貨幣政策也只是略為放鬆。今年8月第一次全面降準時,不少分析已經預期年低會再降準,可見幣策發展的可預期性。至於來年是否要進一步寬鬆,則要視實際國內及國際經濟運行具體情況而決定。
總體而言,中國與世界逆向減息表明中國按自己的國情走出了自己的經濟周期,這對中國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如果能做好穩定發展的要務,擺脫西方經濟理論中經濟危機與高峰的周期,那將對全球經濟發展是重要的啟示,吸引更多追求穩定回報的資金投資,漸漸將中國的周期溢出至周邊地區,達致一個足以與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抗衡的體系。
由於聯繫匯率及自由市場等基礎,香港與國際經濟周期的連繫仍然很強,但實體經濟上,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無疑更為密切。如果中國發展出獨特的經濟周期,那對香港也是重要的挑戰和機遇。香港得平衡兩個周期不同的影響,如果能利用經濟周期的不同,也可以減低香港受到經濟周期性影響的風險。